映象网首页 > 民声新闻 > 正文

注意!2018年郑州将进入“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模式
  • 2018年01月19日 14:58

  •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见习记者 陈伟然 文/图)1月19日,2018年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开启了郑州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新征程的序幕。快来看看2018年郑州教育有哪些大动作!

  新征程——

  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

  对照十九大战略目标安排,按照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工作部署,结合郑州“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郑州市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方案》,勾画出了郑州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的思路、理念、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

  未来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郑州教育要奋力实现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近期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公办幼儿园比例明显提高;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基本形成,基本消除“大班额”;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格局基本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中期到2035年,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对中西部的辐射带动和全国的影响作用充分彰显。全面推行学前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形成能够满足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的高中阶段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双一流建设步入国家先进行列。

  远期到2049年,全面建成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各级各类教育高位协调发展,在全国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新实践——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18年是全国高考改革启动井喷年,河南省新的招考制度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这是一场由点及面、撬动系统的改革,涉及到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体制机制创新等。

  郑州市教育局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德育为基础、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创新校外教育、社团活动管理,完善生命教育、仪式教育课程体系。

  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大力支持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和市属高校学科发展,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继续深入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融通等方面的改革。

  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

  新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招生入学、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要最大限度体现服务理念,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及学校积极探索,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的困难。

  稳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

  新拓展——

  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和资源配置

  落实好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普及高中段教育、优化中职学校布局等几个方面的规划。

  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继续把市区新建改扩建30所中小学、推进20所往年中小学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加快幼儿园建设及学位供给,大力扩充公办幼儿园资源,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加快推进市区内高中阶段学校外迁项目。促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

  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办法,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类器材配备、校舍修缮、功能室改造等硬软件配备方面的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

  新突破——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以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干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机关党建“龙头”作用,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提升机关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研究探索对各类工作室、研究指导中心等机构组织的政策支持和考核评估,优化各类评优评先的推荐选拔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导向激励作用。优化年度考核、平时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等工作,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不断深化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及赴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选聘优秀毕业生等教师补充机制,研究出台《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外聘教师管理,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

  新加强——

  构筑良好和谐教育生态

  不断规范招生入学秩序,从政策上、制度上、程序上确保公平、公正、有序,让违规招生行为人人喊打、无路可走。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优秀典型,弘扬高尚师德。

  规范教育培训机构、民办学校的管理,要加强引导与支持,凝聚“育人”共识,促进有序竞争;加强对无证幼儿园的清理整治。

  支持和鼓励学校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与协作,积极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和家庭教育工作,构建健康、新型的合作关系。

责编:李宜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