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择机而动 促银行进入改革攻坚战

2013-06-14 14:40    来源:人民网

  “存款保险机构的推出,从银监会角度就大大释放了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压力。”孙立坚解释,“以前要一直对银行进行监管,不能让它出问题,业界感觉国家管得太死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将由市场来决定银行的风险。”

  在孙立坚看来,银行进入了一个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将来银行出问题的话,希望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而不是躺在政府身上,由政府来买单。这点也说明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真正进入到市场化当中,国内银行跟外资银行都一视同仁、公平待遇,需要一个存款保险制度。”

  《报告》中指出,存款保险机制在确保存款类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平稳有序退出、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许多国家金融机构处置的有效平台。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推动形成更加竞争、多元、开放的金融体系。

  “审慎性监管强化了,对银行来讲是成本的增加。”孙立坚进一步表示,“怎么提高收入来弥补这个成本?国家还需要疏导银行脱离对于存贷业务息差的依赖,让银行自食其力,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实现业务方面质的转变。”

  但孙立坚也提出担忧:“美国出问题在于太多银行一起出问题,这是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机构能解决的只能是个别风险。怎样让银行脱离系统性风险?”

  他提出的建议是,银行要走差异化经营路线。“这对国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大而不倒’,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很多是来自个别风险做大。非常严重的道德风险的隐患就是同质化。未来的改革要让银行真正开始差异化、专业化,这样存款保险机构的安全性会大大提高。”

  道德风险预防

  存款保险机构不能当傻瓜

  《报告》指出,保险存款制度一直未成形,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弱化,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

  “在国家隐性担保的时候,银行会觉得这是国家的银行,抓住不让做就不做,监管部门一放手就拼命赚钱。出了风险银行也不担心,国家会在后面做担保。这种道德风险使得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银行在高收益高风险投资方面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孙立坚对记者说。

  “如果市场化的机制只是在半标尺的状态,也就是说保险机构仅仅只负责买单的话,道德风险就发生了。”孙立坚一直在强调市场化的机制,“存款保险机构不是傻瓜。银行一旦有了污点,成本在保费上就会增加。”

  “市场化运作不担心道德风险的问题。”孙立坚进一步指出:“大多数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都放在国家监管部门,美国就是FBIC,这当中对于银行有污点的行为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保费的压力很大。如果存款保险机构真的是在一个信息透明的情况下,信用都建立在银行的行为、大家都能联网,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要为这样的道德运作增加更多的成本。银行想靠道德风险赚更多的钱是不可能的。”

  游春认为:“如果仅仅是一个保险基金,而没有给银行风险管理指导的话,其实只是承担了事后赔付的责任。从保险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风险的管理和预防。未来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肯定会承担起风险管理的责任,主动帮助银行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电商风云2013

电商风云2013

2013风起再起,电商企业如何脱颖而出。

投资者如何看球?

投资者如何看球?

中国足球有望获得国家层面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