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曝塑料瓶桶乱象:掺回收料不是秘密
形同虚设的标准
“国标中规定循环使用的桶必须由PC材料制成,而PC桶普遍含有双酚A,在高温消毒过程中会释放成倍的双酚A。”董金狮说。
不过,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水桶并非高温消毒,而是通过二氧化氯消毒,但双酚A的危险仍然存在。“主要是因为超期服役,一般一个桶用两年,现在都是用到4~5年,刮痕什么的已经非常明显了。”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GB 19304-2003),“酚”的规定含量不超过0.05毫克/升。但在实际的抽检过程中,“厂家用的是好的样品,监管和执行非常无力。”董金狮表示,在饮用水桶行业中,之所以“潜规则”盛行,也受到检测技术的制约。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废料的加工过程中,会掺杂一些小分子物质。“其实可以通过测分子量分布,从结构上判断,但难度比较大,成本也高,好比两个外形上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只能测DNA来区分,但代价很大。”董金狮表示。
“再举个例子。如果完全用合格的PC材料做的桶,可能是90分以上,如果加了一点废料,可能在70~80分,如果是纯废料,例如是从市场上收来的光盘、奶瓶、太空瓶,可能就在61分。当然厂家还是会控制下,只要掺一些,成本就能降低上万元。”董金狮说。
不过,前述业内人士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其实还是测得出来的,如果废料加得多,就容易没韧性、难成型,就得加塑化剂,而塑化剂其实是可以测得出来的,但是国家关于PC桶的标准中没有DBP、DOP、DHEP等塑化剂的要求规定。”
“我们现在的标准非常落后,大多数是一些龙头企业制定的,企业做起来有困难的,就省去。甚至很多对人体有害的东西没放进去。在不少溶出物的指标规定上都比较含糊。”这名业内人士说。
董金狮也认为,国家在饮用水瓶和水桶上的标准仍需要完善。“不超标不等于安全。拿废料里所含的一些重金属催化剂锑来说,合格标准是不超过0.05毫克/公斤,好的原料可以达到0.01毫克/公斤,而废料也能达到0.04毫克/公斤。”董金狮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造成上述乱象,除了监管不力、标准漏洞、检测技术仍需加强以外,饮用水瓶和水桶行业的无序竞争也是导致上述乱象的因素。“这个行业没什么技术含量,门槛低,只要有注塑机和吹瓶机,谁都能做。大厂为了保证利润,也开始不断压缩采购成本,潜规则也就应运而生了。”
(金慧瑜)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