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规模难以估算 风险可控但仍有隐忧

2013-09-10 08:16    来源:北京商报

  近年来,关于我国影子银行的争论持续不断,影子银行风险问题备受关注,有观点甚至一度担心它会引发系统性风险。那么,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如何?风险究竟有多大?

  规模:口径不同相差悬殊

  作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一大诱因的影子银行,近年来广受人们热议。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影子银行指常规银行体系以外参与信用中介活动的实体或活动。

  在我国,由于信托及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扩张,加之年中出现的银行流动性恐慌,影子银行规模也引起各方关注。国际投行、会计公司、国内相关机构根据各自理解,纷纷发布不同口径的估计数字。

  “由于依据不同的理解口径,估算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相差悬殊。FSB去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约2.5万亿元,但一些投行同期估计达30万亿元。”光大银行战略部总经理夏令武说。相关银行监管人士指出,目前,人们对我国影子银行看法各不相同:“监管论”者认为,监管缺失或不足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特征,典当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人人贷、第三方理财等都是影子银行;“风险论”者认为,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非银行机构和业务是影子银行,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资产、民间借贷等;“信贷论”者则认为,所有普通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信用行为都是影子银行,包括理财产品、信托、同业代付、企业债券、承兑汇票等。

  “一些投行将银行理财、信托资产、民间信贷等简单相加,有些还加上企业债,很容易就到30万亿元。但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存在较大重复,简单相加并不准确,夸大了影子银行风险。更何况,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都在银监会监管之下,与欧美国家不同。”夏令武说。

  风险:可控但有隐忧

  统计显示,近年来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两种投融资形式——理财业务与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去年底分别达到约7.1万亿元和7.5万亿元。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影子银行产品规模增长,是当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对此,主要是如何控制风险,趋利避害,重点管住放大杠杆、期限错配和信用转换三大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影子银行突出的问题是错配风险。如理财产品资金来源、运用和期限并非一一对应,存在期限错配风险,资产池错配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银行在销售时易产生误导行为。

  “影子银行业务透明度差,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对影子银行业务种类及规模的权威统计,难以做到事先预警。”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说,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背后的潜在问题,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传染性风险,以及风险防范和保护机制不足。

  至于影子银行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尚福林表示,我国银行业虽然有风险隐患,但风险状况控制较好,影子银行风险可控。市场关心的平台贷款、房地产信贷、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和流动性等重点领域风险,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治理:多管齐下“组合拳”

  专家认为,影子银行业务是规避金融管制的结果,也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对影子银行治理不应“一刀切”,而应标本兼治。“尽管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还不高,运作形式相对简单,但仍然要摸清底数,未雨绸缪,参照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教训和新确立的监管框架,制定相应的监管规章,实行分类监管。”夏令武说。

  尚福林强调,对影子银行的治理,重点管住放大杠杆、期限错配和信用转换三大风险。规范小贷公司、租赁、典当、网络融资等融资行为;严禁银行提供筹融资便利;管住交叉产品套利;控制资金投向。

  张承惠认为,须尽快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安排;银行须进一步提高透明度;贯彻分类化和差异化的监管理念;提高对消费者的保护。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同时,鉴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打破传统的银、证、保分野,模糊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界限,必须推动“一行三会”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从根本上化解影子银行风险,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李扬说。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