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再获突破 超导概念望爆发(附股)

2013-08-20 09:39    来源:证券时报网

  8月16日,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总部官员的现场监造下,765米CB超导电缆导体在白银有色长通公司下线。据悉,这条导体是ITER装置中运行的最大长度超导缆,意味着“人造太阳”再次获得突破。

  中证报消息,分析人士指出,超导电缆导体再获突破,二级市场上与核聚变相关的超导电缆导体已出现了集体的上涨;此外,早在10年前,中国政府就正式参加了iter计划谈判,并成为该计划合作的成员之一,而根据协议,我国将承担70%的管装电缆导体生产量,因而预计与超导电缆导体相关的上市公司宝胜股份(600973)、沃尔核材(002130)、百利电气(600468)、江苏神通(002438)将继续获得资金青睐。

  人造太阳揭示未来能源方向

  上周五,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总部官员的现场监造下,765米CB超导电缆导体在白银有色长通公司下线,这意味着“人造太阳”再度获得突破。

  据介绍,ITER装置是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旨在建立人类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体系,俗称“人造太阳”。2003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参加ITER计划谈判,成为该计划合作成员之一。且根据协议,我国将承担70%的管装电缆导体生产量。

  业内人士指出,超导电缆导体是ITER装置中超导电缆的核心部分,按一定的绞合参数,将0.73毫米直径的低温超导材料及金属单线分5级绞合成多股导体。而且每级绞合的参数都要上传到ITER数据系统,并通过项目官员的分析确认。

  据悉,白银有色长通公司是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骨干企业。该公司研制生产的各类高低温超导电缆成功应用在航天、新能源和物理基础研究等领域,今年已经向ITER提供的4条CB、PF5型号电缆导体,均已组装运行。

  而根据资料显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倡议于1985年,并于1988年开始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经过十三年的努力,耗资十五亿美元,在集成世界聚变研究主要成果基础上,ITER工程设计于2001年完成。ITER计划将历时35年,其中建造阶段10年、运行和开发利用阶段20年、去活化阶段5年。而据相关报道,中国政府表示坚定支持中国参与ITER计划。

  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该计划将集成当今国际上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将研究解决大量技术难题,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备受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而核聚变研究是当今世界科技界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而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与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规清洁能源不同的是,聚变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推动核能产业大发展

  现在各国普遍采用的核电站,是靠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发电,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则是靠核聚变获取能量。简言之,利用聚变获取能量将更加环保、可利用资源无限大、还不会产生放射性废料。由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反应原理与太阳内部的聚变原理一样,因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

  如今,正在法国南部城市卡达拉舍建设的ITER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中国早在2003年2月宣布作为全权独立成员加入该计划谈判,这意味着中国承诺承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工程总造价100亿欧元的10%,并享受全部知识产权。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重原子核在中子打击下分裂放出的“裂变能”是当今原子能电站及原子弹能量的来源,则两个氢原子核聚合反应放出“核聚变能”就是宇宙间所有恒星(包括太阳)释放光和热及氢弹的能源。

  目前人类已经能控制和利用核裂变能,但由于很难将两个带正电核的轻原子核靠近从而产生聚变反应,控制和利用核聚变能则需要历经长期的、非常艰苦的研发历程。在所有的核聚变反应中,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即氢弹中的聚变反应)相对来说较易于实现。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