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成绩单低于行业水平 70岁的创始人再掌帅印

2013-06-13 09:51    来源:华夏时报

  “二房东”模式困局

  事实上,百盛的国内百货同行们,也在收入乏力的财务困境里挣扎。

  王府井百货2013 年一季报显示,利润总额3.05 亿元,同比增长8.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2 亿元,同比增长3.74%。

  寒冬求生成为了行业的关键词,今年年初,在京拥有赛特购物中心、赛特奥莱等知名商场的春天百货被王府井百货正式收购,而公开数据显示,春天百货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9000 万元,同比下滑高达50%。

  目前,百盛和赛特购物中心等老牌商场早已风头不再,北京新光天地等新晋高端购物商场正攻城略地抢夺市场。

  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披露的数据,2011年北京市场百货单店销售排名上,新光天地以65亿的规模居首,排名第二的百盛复兴门店仅为27亿。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百盛为代表的早期外资百货光环正在褪去,其业绩增长放缓,根本原因在于商业模式。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内百货都是老国企,没有那么丰富的品类,干净宽敞的地面,也没见过专柜式的购买体验、上下层的电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在早先时候,百盛等外资百货给国内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气息。

  抓住拓荒机遇的百盛在中国快速生长,至2004年其门店规模即已达到30多家,并在2005年成功上市,而在2年之后,与其同期入华的新世界百货才登陆港交所。

  “百盛、太平洋和新世界百货等等,都是学习早先日本的那种联营模式,招商扣点,自己没有产品开发,没有产业链整合,安心做个‘二房东’,最多做些促销的活动,没有高附加值的东西。”陈立平表示。

  以百盛为例,其2012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63.53亿元,其中来自特许专柜的销售收入比重为90.4%,来自直接销售的比重仅为9.4%。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百货商业联营扣点的模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商品和品牌同质化问题,最终导致商品恶性促销甚至价格战,而这也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下跌,加上品牌专卖店模式和电商的崛起,百货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在行业深潭里跋涉,需要一个成熟的舵手,这或许是百盛70岁的创始人重新出山的终极隐情。

  (张晓斌)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投资者如何看球?

投资者如何看球?

中国足球有望获得国家层面上的支持。

中国大妈PK华尔街空头

中国大妈PK华尔街

2013年最红的词汇就是“中国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