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核查仍在进行时 加强制度设计和监管改革

2013-06-03 10:48    来源:金融时报

  编者按:一方面,随着本周又一名基金经理疑被卷入债券稽查风暴,刚刚短暂平静的债市再起波澜;另一方面,进入5月以来,一波针对债券发行人和债券信用的降级潮将对债市违约风险的讨论再度推上风口浪尖。  

  有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下半年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加之监管加强和规则调整等政策层面的冲击,信用债市场各类信用风险事件或将进入高发期,债市零违约或被打破。  

  种种迹象表明,债券市场不再是绝对安全的“避风港”,投资者须对信用事件可能带来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心存警惕,而管理者的防风险制度设计及监管改革则须加紧脚步、迎头赶上。

  看似平静的债券市场再起波澜。5月30日,嘉实基金宣布,吴洪坚因遭公安机关调查,目前已被公司停职。公开信息显示,吴洪坚停职前任嘉实基金现金管理部总监。尽管对这位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具体涉案金额和事实嘉实基金方面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消息透露,但业内人士认为,其最终有可能仍是倒在代持、丙类户等债市灰色地带的非法交易上。

  对于又一位基金经理的“落马”,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债市违规交易的查处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后续可能还有涉案人员浮出水面,事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也会继续蔓延。而在管理层频频出手整肃债市环境、加强监管的同时,不断积累的信用违约风险近期也频频敲响警钟,特别是5月份以来,债券发行人和债券信用降级迎来一波高峰。截至目前,已经有16家债券发行人或债券评级下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目前信用债还未有实质性偿付违约事件出现,但如果下半年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加之监管加强和规则调整等政策层面的冲击,信用债市场各类信用风险事件或将进入高发期,债市零违约或被打破,市场各方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知。

  在加大稽查惩治违规行为的同时,监管层以案件暴露为契机,开始密集调研银行间债市改革的方案,全面梳理出市场管理、运作中的各种不完善、不规范行为。有消息称,央行、证监会、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监管部门自4月底起即分赴银行、券商、基金公司多地密集调研,调研的目的除了整肃黑幕外,还在于为债券市场监管改进提供依据。“针对债市黑幕,监管部门关注的重心是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制度设计和监管改革。此外,监管层今年还将进一步建立债券市场协调机制。”有业内人士透露。

  5月1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通知要求,银行间市场中“同一金融机构法人的所有债券账户之间不得进行债券交易;10天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重申上述规定,并要求不得通过第三方过券方式逃避上述监管要求,这是继5月7日要求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暂停为丙类户提供买债等业务后的又一次监管升级;5月20日,上海清算所宣布将对异常或违规的债券交易、清算行为进行监测、核实;同一天,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召开发行规范工作座谈会,要求所有银行间市场发行上市的债券,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必须无限接近二级市场成交价格,弱化定价估值的作用,适当时候不再公布定价估值,同时,停止一切以交易行为进行的分销作业,证券公司主承销商须将本机构主承销的、在交易所上市的债券(包括公司债和企业债)的上市首日相关信息及时报告至协会。

  “上述新规旨在打击债券发行环节的套利空间,有助于从一级市场的源头上阻击债市违规交易,促进债市规范合规、健康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说。中国国债协会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由于企业债、城投债等债券近几年实行的还是行政审批的方式,导致债券依然是稀缺品种。又由于在一、二级市场存在较大利差,承销商就有了利益输送的空间,从而一些人就开始铤而走险。因此,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乃治本之策。另一方面,今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但实体经济复苏乏力,表明在流动性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一旦后续资金收紧,流动性风险必将导致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增大。加上信用风险体系还不完善,债市的零违约强化了刚性兑付的预期,导致市场风险意识淡漠。

  “这次稽查风暴倒是给了国内债券市场一次反思和进一步完善的机会。”海通证券首席债券研究员姜超认为,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必须有深度(存量大),广度(开放性,多元的投资者结构),高效率(快速交易)和高安全性等特征。但单纯追求广度和高效率可能会丧失安全性,而保持绝对的安全又会令市场形同虚设,止步不前。这个平衡的把握考验监管层的智慧。“相比国外成熟的债券市场体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不能因噎废食,而应正视问题,去腐生肌,促进、维护债券市场健康发展。”他说。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