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选秀节目缔造粉丝入手研究粉丝现象

2013-11-14 16: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粉丝”来自英文“Fans”,意为“迷”,在中国,主要指某个明星(或平民偶像)的崇拜者。“粉丝”现象是随着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及其他电视选秀节目的影响力日增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哓东在《追星与粉丝》一书中,指出偶像崇拜是“人类自身在不断进化演变过程中,所保留传承下来的一种近乎与本能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的投射和放大,是一种深层自我的现实化、人格化和理想化。偶像崇拜者给偶像人物赋予无穷的幻想,并采取各种方式从事许多与偶像有关的事情”。粉丝的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其风起云涌之势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目标。笔者从中国选秀节目缔造粉丝入手对粉丝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粉丝是全球化中的一种现象,现今已形成了一种粉丝文化。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粉丝不再是追星个体,而是一个有组织的团队,粉丝往往对自己喜欢的偶像具有积极主动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并愿意消费与粉丝有关的东西。网络使粉丝与与粉丝之间、粉丝团体与粉丝团体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更方便粉丝组织团体活动。偶像与偶像之间的关系也会极大程度的影响粉丝团体与粉丝团体之间的关系。粉丝往往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偶像身上找到精神的契合点,偶像身上必定有与粉丝相似或粉丝向往追从的某种外在的形象或内在的品质,使粉丝在自己的偶像崇拜和追随的过程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支点并获得满足和快乐。

  一 我国粉丝现象

  (一)超女缔造粉丝现象

  自从2005超级级女生迅速串红,粉丝的数量急剧膨胀,粉丝的力量也凸现出来,这些由他们的粉丝捧起来的超女们人气也急剧飙升,这一现象也使我国的粉丝经济和粉丝文化受到了重视和开发。粉丝制造偶像并消费偶像,他们通过自己的价值观俩选择自己的偶像,从表象上看娱乐经济公司制造了偶像,而且是最终的商业受益者,但实际上偶像是由粉丝选择出来的。过去人们无意识的选择自己的偶像,但从湖南卫视超级女生开始,中国的粉丝团体真正进入了偶像制造环节,并扮演最终的决定者。这种由观众决定选手去留的选秀模式极大的激起了观众对选秀节目的关注,并积极的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来支持自己的喜欢的选手。每一个热门的超女背后都一个支持她的粉丝团队,

  他们以特殊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团队,例如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何洁的粉丝叫盒饭,张靓颖的粉丝叫凉粉。这些在强大的粉丝团队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偶像仿佛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年轻人推崇的平民偶像。特别是李宇春的走红更颠覆了国人的审美价值观,一时间中性的帅气打扮成为热潮,“玉米”们更是争相模仿偶像的穿着打扮,与超女有关的东西铺天盖地的出现在了大街小巷,超女一时间成为娱乐界及文化界关注的焦点,这些一炮而红的超女们在台前赚足了眼球,推选她们的选秀栏目和经纪公司也大赚了一番,专家和学者也将眼光投向超女现象,幕后庞大的粉丝群体也引起了她们浓厚的的研究兴趣。中国的粉丝现象和粉丝文化的研究也以文章和书籍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粉丝对偶像的崇拜趋于理性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更趋于理性化,例如张靓颖的“凉粉”就成立了宣传部、策划部、财务部、组织监察部和长沙现场工作部五个职能部门,她们的举动了证明了粉丝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们对明星的的追崇是她们宣泄情感。寻求认同的的一种方式。 

  在追星的过程中,因年龄、知识结构的不同会代理行为的差异。大学生的追星观念较初中生更为理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她们的精神不仅仅寄托在偶像身上,这使得她们在追星方面能更理性的思考问题并作出是适当的行为反应。她们能辩证的看待偶像身上的优缺点,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偶像。

  二 关于粉丝经济

  (一)粉丝经济概念

  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也带来了商机,催生了粉丝经济。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粉丝经济最为典型的应用领域是音乐,在音乐产业中真正贡献产值的是艺人的粉丝,它由粉丝所购买的CD、演唱会门票、彩铃下载和卡拉OK中点歌版税等收入构成,也因此有专业的机构在2011年将ARPU (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的概念引入到粉丝经济中,即单位付费粉丝的月消费贡献值,有专家预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艺人影响力的排名将来很可能会由唱片的发行量转由ARPU代替。

  (二)粉丝经济起始

  “粉丝经纪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其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在节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时期礼物的消费尤为活跃,据统计秀场的ARPU值最高可达1,000元人民币。粉丝经济概念的产生为音乐、影视等娱乐行业指明了客户所在,区分客户和用户,并差异化地对这两个群体服务正在被业内人士普遍关 注,行业期待粉丝经济的提出可以改变近年来收入低迷、新人和新作品匮乏的现实。”

    粉丝团体的发展壮大也繁荣了粉丝经济,各商家不惜重金请当下流行偶像做代言,粉丝也愿意尝试偶像代言的产品,这是商家和流行偶像的双赢,而粉丝在购买明星周边产品的同时感到内心的满足。 

  三 关于中国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是依附于大众文化滋生的一种文化形式。粉丝文化是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最近十几年的中国媒介文化中,一个突出的景观是粉丝文化的勃兴,粉丝文化的研究亦随之而在文化研究领域崛起。岳晓东博士的 《我是你的粉丝——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于200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郑欣博士的《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于2008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今年出版的陶东风、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第9辑中,推出了“粉丝文化研究”专题, 5 张嫱博士的《粉丝力量大》今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表明,粉丝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我国的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此过程中,域外粉丝文化研究的成果也逐渐进入学界的视野。”

  四 国外粉丝现象研究

    在《粉都的文化经济》中,费斯克指出,粉丝群体是“最具有辨识力、最挑剔的群体”对粉丝实践的文化权力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亨利·詹金斯的研究中。他以读者中心论颠覆作者中心论,从德赛都那里借用了“盗猎者”和“游牧民”的概念,不仅强调粉丝主体对支配阶级的文化资本与话语权力的反抗,而且进一步指出粉丝作为群体的存在和参与性文化的实质。(《“干点正事吧!”——粉丝、盗猎者、游牧民》、《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这种对参与性的强调,既是对收编/抵抗范式的摆脱,更是阐明了粉丝文化主体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时而内在于,时而外在于商业娱乐的文化逻辑的立场,探索和质疑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研究中,正缺少这种对粉丝文化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情境的细致描述和深入揭示。

  五 后记

  对粉丝现象的研究还在逐步的探索和完善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改变,粉丝现象还会有其他的改变。选秀节目风起云涌之势也引起了广电总局的关注,限制了选秀节目的播出时间,严格了选秀节目的审核条件,某些电视台也将被取消举办选秀节目的资格。由选秀节目的而走出的平民偶像后续的发展状况也有喜有忧,观众对选秀节目的热情度的持续性和媒体的创新性也有待考究。

  (作者:野蔷薇)

责编:刘紫霞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