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2014年GDP或增7.5% CPI涨3.2%

2014-01-07 18: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 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向目前8%左右的速度转换后,出现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和风险既是体制改革滞后的结果,是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的代价。

  ■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有:一,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程度;二,财政金融风险增加调控难度;三,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四,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五,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

  ■ 今年,宏观政策的看点是: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六,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七,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记者: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嘉宾: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与风险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3年,就像股市K线图上的一个特殊时点,它的意义与其他时点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被全球金融危机延宕了近五年的历史转折点。世界经济由此加大了再平衡的力度,中国经济也从这一年开始,宣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起航。现在,我们首先来看看新的一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因为从问题出发,有利于清醒头脑、明确目标,做好2014年的工作。

  祝宝良:去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多变,国内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复杂,我国宏观调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针,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与针对性,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指明了方向,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的宏观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这是总的判断。现在,首先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藏在什么地方。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向目前8%左右的速度转换后,出现了诸多矛盾。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风险既是体制改革滞后的结果,是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的代价。具体来讲,有这么五点。

  第一,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程度。我国的工业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

  另一方面,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在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并重组,过剩行业的利润会继续下降,优秀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第二,财政金融风险增加调控难度。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日渐显现,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受到制约,债务风险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货币投放量偏大,货币环境宽松,融资平台公司负债增长较快。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我国广义政府债务增加到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左右,这些负债中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出售土地收入支撑借贷和偿还,或者举新债还旧债。为继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融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业务。随着国内企业兼并、破产增多,部分理财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提高,这些因素积累导致金融风险不断上升。

  第三,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政策、实际需求、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明显分化走势。

  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房地产调控并没有抑制住房价上涨,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飙升,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自住与投资需求不足,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部分城市价格出现连续下跌。

  第四,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在产能过剩影响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负增长,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显著提高。

  200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2010-201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年均上涨17.4%,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环保成本、土地和资源产品价格呈现刚性上涨局面。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微利经营,影响未来投资、技改等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强,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表现在行政与内勤人员供给过剩,大专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脱节就业形势严峻,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短期就工现象突出,而技术工人和高端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短缺。2014年,我国大学生将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过剩行业下岗职工增加,结构性失业趋于严重。

  今年宏观调控应重在标本兼治

  记者:您提到的五大问题可以说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老“毛病”。所谓“病去如抽丝”,面对这些“沉疴”,今年的宏观调控需要突举哪些标本兼治的措施呢?

  祝宝良:今年,既要着力化解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缓解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问题,也就是“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又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结构性失业。因此,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当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宏观政策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今年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经济回升势头并不稳固,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支出和必要的结构性减税来带动和引导社会需求。同时,民生等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财政支出刚性较强,深化改革和推进转型升级也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稳定财政赤字率、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以及结构性减税上。建议2014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安排95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5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4000亿元国债,和2013年持平。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3500亿元,赤字率约2.2%。

  第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年,为了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触发潜在财政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不宜过紧;同时,为“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货币政策也不宜过松。因此,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健取向,并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

  考虑到目前货币存量过高以及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的经验关系,建议2014年广义货币增长13%,和2013年预期目标一致。加强流动性调控,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稳定市场预期;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大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企业、三农等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贷款利率管制的完全放开使利率市场化大为推进,市场利率对资金的配置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金融调控开始从数量调控为主逐步进入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并重的阶段,应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平稳波动。

  市场利率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需改进,应逐步完善利率间接调控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条件,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价格型工具的政策有效性。

  第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养老、医疗、保健消费,环境消费等新业态;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流通环节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消费品流通成本,加大食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品质安全。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切实保障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发挥政府投资对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深入贯彻落实“新非公36条”,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确定重点投资领域,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水利投资等。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

  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同时形成以技术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带动关联行业出口的新模式,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加强与相关国家与地区的自贸区建设,稳固推进投资协定谈判;全面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探索改革新路径,推进服务贸易增长,扩大金融、教育、文化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与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积极性,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加大对国际大通道内外互联互通建设的协调力度,积极推进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努力开拓国际经贸合作新领域;扩大国内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等进口,增加原油、贵金属、粮食等初级产品进口。

  第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二是化解产能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是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更具竞争力、更具优势的主导产业,从根源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三是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生态工作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力争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落实和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及配套政策,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四是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细化区域政策指导的空间格局,注重产业区域间梯次转移;加强跨省区、跨流域、跨行政区协作与共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经济圈与经济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

  五是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

  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思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社会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情况。

  二是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鼓励技术教育培训,同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做好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三是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

  主要思路是通过加大供给,通过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同时重点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土地容积面积,打破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状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抑制房价、扩大住房消费。

  第六,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一是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力度。制定统一标准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将融资平台的资金、负债以及项目效益等公之于众。

  二是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短期内加大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的力度。

  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

  四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罚措施,包括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第七,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经济体制改革分为四类,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属于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2014年有望推进实施;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包括房产税等由于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将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待全面统筹和审定后,适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等由于认识有待加强,将先行试点,探索规律;涉及修改现有法律的改革如生态保护、土地法修订等,将加强研究,尽快启动。

  对今年基本经济走势的预测

  记者:对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您提了七个方面的看法。根据你们的研究,预测一下今年的经济走势和关键指标如何?

  祝宝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和2014年我国经济政策导向,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制造业产能过剩会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会影响房地产投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会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会略低于2013年。

  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而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会显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2014年消费需求基本稳定。

  外部环境有转好的迹象,但不确定性仍然存在。预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将增长9%左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9.5%,继续处于中高速增长态势。

  此外,由于2013年物价上涨对2014年翘尾影响为1.4个百分点左右,高于2013年0.3个百分点。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3.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0.5%,而房价同比或有小幅上涨。

  从工业消费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从资源产品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14年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机较好的时间窗口,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会推高物价。

责编:王慧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