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映象网首页
邮差:美国底层社会桂冠诗人带来美式文学

2013-08-08 09:38:00 来源:映象网综合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邮差:美国底层社会桂冠诗人之作

  邮差:美国底层社会桂冠诗人之作

  内容推荐

  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小说家之一。阿尔贝•加缪称他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时代周刊》评论他是美国底层社会的桂冠诗人。他的创作继往开来,独树一帜,被誉为“地狱的海明威”。

  布考斯基年轻时做过洗碗工、卡车司机、邮差、门卫、仓库管理员、电梯操作员等多种底层工作,其写作的主题大多源自他的生活经历。

  《邮差》是布考斯基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六种语言。书中的主人公,人到中年的亨利•切那斯基是美国社会典型的失败者,从事着勉强糊口的邮差工作,支撑他的是啤酒和威士忌、赌马和一夜之欢的女人。每天他从宿醉中挣扎着爬起床,或者徒步于暴晒,或者被雨水浸透,游荡在洛杉矶无数阴暗的角落,试图在混乱、艰难的底层生活的折磨中生存下来……

  布考斯基独立于美国文学的写作风格,便是从本书开始确立。

  作者简介

  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小说家之一。生于德国,三岁时跟随父母前往美国。出版过诗集《花朵,拳头和野兽般的哀号》、《水深火热:1955~1973诗集》、《战争无止:1981~1984诗集》;小说《邮差》、《女人》、《夹心面包》、《苦水音乐》等数十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1994年,布考斯基在美国加州小镇圣佩德罗去世。墓碑上刻着“Don’t Try”。

  精彩试读

  布考斯基就是布考斯基/译后记(节选)

  杨敬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1920年生于德国的安德纳赫,他的同名德裔父亲作为参加一战的美国士兵在那里同他的德国母亲相识,约会,结婚。小亨利三岁的时候举家迁居美国。洛杉矶是他长大的地方,也是他生活了五十年的地方。他的作品是洛杉矶半个世纪的写照。布考斯基生于三代酗酒的德国移民家庭,六七岁到十一岁每周至少三次受到体罚,随后痤疮长满了他的全身,经久不治,无疑加深了他与家人及同龄人的隔阂,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都是不被接受的。此时遗传基因帮助他发现了纵饮啤酒可以让他感觉快乐一点。就像以后他发现写作是另外一件能让他放松、快乐的事情。

  青春期的布考斯基,高大魁梧,精力旺盛,充满了挑衅倾向。这种倾向有点像他的前辈海明威挑战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布考斯基在挑战自己的痛苦。挑战痛苦,即是寻找痛苦来忘记痛苦。所以他半生热衷于街头斗殴。他不介意被打败。也许那正是他想要的。就像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重要的不是被打的伤疼,生活本身更加难以忍受。

  1969年。当时还是办公用品经销商的约翰•马丁,爱好收集文学作品。他曾说,当他在一份地下出版物里读到布考斯基的时候,就像电影聚焦,其他人都退到了背景之中。马丁认为那是一个生活在穷街僻巷的人为生活在那里的人而写作。那是来自流浪街头的声音。他决定成为布考斯基的出版商,随后成立黑麻雀出版公司。

  之后,马丁此后出版了布考斯基的所有作品,而且敦促布考斯基辞去邮局的工作。他支付布考斯基每月一百美元(1960年代这是相当可观的数目)的终身生活补贴,无论他们的出版事业成功与否。这样,布考斯基终于结束了他的噩梦,开始了“职业写作”生涯。与别的作家把职业写作当作追求不同,布考斯基从来没有相信过他可以靠写作生活。他写作仅仅为了写作。写作对布考斯基来说和宿醉没有不同,不过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已。

  不用说马丁开始是赔钱的。于是他对布考斯基说,如果布考斯基能写小说就好了。因为小说(泛指中长篇小说)比诗更卖钱。这时布考斯基四十九岁。

  马丁不久后接到了布考斯基让他去拿小说的电话。他惊讶于布考斯基怎么能够在四周左右写出一部小说。

  布考斯基的回答是“恐惧”。

  这部小说就是《邮差》。

  四周左右完成的小说《邮差》反映了布考斯基写作风格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一个诗人写的小说着重在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的内涵,而不是传统的小说框架,更不是通俗小说肥皂剧般的“情节设计”。消弱小说结构,以第一人称自然地叙述个人经历。布考斯基的语言风格正如U2主唱波诺所说,他没有工夫润色,直接深入骨髓。用最朴实的口语切入事实真相的简洁英语。例如,《邮差》一开始的独立一行字:“It began as a mistake.”多么好的起始。英语所谓“great opening”。

  在采访中布考斯基谈及应该怎样写作时,他列举了法国作家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和海明威,强调句子之间的“能量”如海潮般前仆后继,贯穿文字之中。这也是他自己的写作追求。另外一次采访中谈及第一次发表短篇故事,他评论别的作者时说,那些人受到过一点儿教育而去写柔弱的事情,玫瑰啊,玫瑰,等等。布考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家之间的区别。平庸的作家以那些“柔弱的事情”来逃避现实;真正的作家直面生活本身,揭示亘古不变的人性本质。布考斯基无疑涉足了人类灵魂中尚且荒芜的远方。所以,著名音乐人汤姆•维茨(Tom Waits)评论说,查尔斯•布考斯基是为普通人、为街头流浪者写作……他看到了角落里谁也没有去过的那么远的黑暗……他为那些没有自己的声音的人呐喊。

  布考斯基曾说海明威过于严肃,所以他自己加入了幽默。布考斯基追求直白、轻松的写作风格最主要的影响来自约翰•方坦,青年布考斯基在图书馆找到了他的小说《自问尘埃》,毕生受到该书影响。约翰•方坦的写作充满着彻底表达人性最真实的感受的勇气,特别是文学中无人触及的那部分。英国传记作家霍华德•桑恩斯(Howard Sounes)在传记《囚禁于疯狂生活》一书中总结布考斯基的本质特征是“诚实”(honesty),一种灵魂深处的坦诚。他的前辈海明威曾经说过,“只要是真实的,没有什么题材是不好的。”布考斯基把文学的真实开拓得更彻底,风格更突出。

  布考斯基就是布考斯基。他不曾屈服于美国的社会规范,诅咒“美国梦”。与其他作家不同之处在于,他不那么关心政治、音乐、时尚、思想,更不想把自己打扮成进步思想的斗士。他的作品里没有英雄和淑女。他的创作仅仅关注一个人挣扎于每天的普通生活。西恩•潘概括说,布考斯基写的是“……平凡的灵魂在迷失的世界中的坎坷”。布考斯基不属于任何流派。他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作家团体。他在生活中是loner(孤独者),创作上也是loner。传记《囚禁于疯狂生活》的末尾,桑恩斯写道:“布考斯基独立于美国现代文学,难以归类并且经常被模仿。”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0条)

      发表评论

      映象网>> 热卖频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新闻|财经|娱乐|女性

      教育|旅游|图库|社区

      帮助 - 广告 - 友链

      导航 - 收藏 - 顶部

      映象网手机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