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房产时评:“去库存”成热词 河南如何破题

房地产“去库存”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词。去年底,中央为房地产行业定下“去库存”基调,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对此加以强调,并提出要“因城施策”。不用说,“大脑”云集的全国两会,“去库存”不热起来没道理。
  房地产“去库存”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词。去年底,中央为房地产行业定下“去库存”基调,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对此加以强调,并提出要“因城施策”。不用说,“大脑”云集的全国两会,“去库存”不热起来没道理。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表示,切不可为了短期“去库存”“饮鸩止渴”,采取零首付、场外配资等方式,这样会埋下房地产泡沫的种子。
  
  而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不能指望农民工当“接盘侠”。没有稳定的工作、医疗社保等配套制度,农民工进城买房风险很大。
  
  全国人大代表、建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认为,目前出台的调控政策仍偏重于“需求侧”,例如信贷杠杆、购置税减免、优化落户、房价补贴等,这只能实现短期内的“去库存”化效果;从长远看,关键要靠供给侧改革。
  
  从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很清楚,楼市“虚火”问题并不在于楼市,而在于背后涉及的货币政策走向、财税体制改革、社保公积金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在两会的公开讨论中,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则无疑会有助于寻找到治本的“去库存”良策。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背后,是早已祭出的各地“去库存”大招。
  
  有媒体梳理了超过130个城市出台的“去库存”新政发现,更大力度的信贷杠杆、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税费补贴、棚户区改造、多元化经营成为主流政策。比如,把住房公积金作为“去库存”重要工具,推进异地贷款、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放宽提取条件等已成各地公积金新政的标配。去年公积金贷款为四川化解库存贡献了三分之一份额。
  
  不难看出,无论采用哪种措施,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试图利用经济化手段激发购买热情。特别是保障农民工落户、棚户区改造等方式,不仅有助于化解库存压力,更是进一步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让潜在的刚需购房者得到实惠。应当说,这些政策不少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从长期看,解决库存问题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供求平衡调节机制。各地在“去库存”上,一方面要缓解目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着眼长远。
  
  具体到河南,又该如何破题?
  
  回看2015年的库存情况,河南省住建厅厅长裴志扬曾称,全省平均的库存量还有17个月,其中,省辖市市区“去库存”周期15个月,县级城市19个月,1/3的县级城市“去库存”周期超过18个月。
  
  “去库存”周期长是其一,另外,地方分化加剧,各市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县级城市市场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也是今年“去库存”任务艰巨的主要原因。
  
  也应该看到,按照去年城镇化率46.85%计算,河南还约有5000万人居住在农村,因此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去库存”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更大。
  
  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农民购房的积极性。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切实降低农民进城购房落户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在支付能力上特别是信贷上给予支持。此外,在保障其市民待遇及农村既有集体权益上也不能忽视。
  
  这些,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安排,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的“双落地”,以及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的维护,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此外,河南“去库存”,今年还应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上下工夫。在土地供应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对化解房地产库存周期长的地方,减少直至暂停商品房用地供应,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由相对单一的居住型产品开发向多元化产品开发转变,积极发展跨界地产,大力推行成品房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