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惟妙惟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高亢激昂的河南坠子、载歌载舞的信阳民歌、千古传颂的虞城县木兰传说……河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既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也是沉重的责任。

  目前,河南的“非遗”数量多,品种杂,分布广,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珍视和保护,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自9月1日起,映象网将推出“文明河南 走进非遗”大型系列报道,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立体化的传播方式,采访非遗传承人、手艺人、门徒,挖掘背后故事,梳理文化脉络,弘扬华夏文明。

  【遗产名片】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的木版门神画,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在历史上为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起到过重要作用。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传统美术的杰出代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致美观的年画已从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失

精致美观的年画已从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失

  映象网讯(记者 南乐天/文 段晋哲/图)食有豆腐干,听曲儿祥符调,喝得是竹杆青酒,讲的是英雄信义,在汴梁城南二十公里处,坐落着有“四大名镇之一”称号的朱仙镇。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精神信仰,更孕育出了独特的手工技艺——木版年画。

  明清年间,朱仙镇达到繁盛顶峰。每年九月九年画会,大半个中国的客商都会从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福建、宁夏等,汇集到这里,买走全国三分之二的年画。

  “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我们家就靠这门手艺在镇上安家了。”8月5日中午,天气难得的凉爽,在朱仙镇木版年画老字号天成老店铺里,掌柜尹国法从手上的刻刀开始,谈起了年画的那些事儿。

几把刻刀在师傅的手中成就了无数的艺术瑰宝

几把刻刀在师傅的手中成就了无数的艺术瑰宝

  刻刀是手艺人的饭碗

  敬德战秦琼、五子登科……在朱仙镇估衣街29号“天成老号”近百平米的店铺里,三面墙壁上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年画。从小在门市上耳濡目染的尹国法,对年画中的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信手拈来,而真正进作坊学艺,是在初中毕业以后。

  “刚开始不愿意,但传了几辈子的东西断在我手里,对不起老人。”尹国法说着,走到店铺墙角一台颇有年头儿的木架前,上面堆叠着的五层拓版。

  “这一层是父亲刻的,这一层是爷爷刻的,被俺父亲包上油纸放在粪堆里留下来的,”尹国法从最下边一层的架子上拿出旧木版,说,“破四旧”的时候,家中两千多块木版被烧,父亲尹福礼包上油纸放在粪堆里偷偷藏下的不足七十块。

  木版损毁没有别的补救办法,只能一点点地刻,一块块地慢慢积攒。

  “这个东西需要能坐到这儿,得有耐心,坐不到这儿是干不成的。”尹国法重复着父亲的话,“干就要照好上干,不想干出来转悠也别干,干得马马虎虎净糟蹋手艺,别糟蹋这块儿板了。”

  因为细节雕刻要求严格,做木版年画的木板用的是吸水均匀、硬度适中的梨木,这样刻出的线条饱满,易于上色,且耐保存。

  但即便用上好梨木,雕版依然是件耗费心力和眼力的活儿。通常来讲,一块刻二十四节气的版巴掌大小,上面的字仅如豆大。

  “总共170个字,我一天最多能刻30个。这个版每年都要重新刻,一个手艺人一辈子刻不全一个甲子。”尹国法说,手艺人越老技艺越精湛,然而眼力、体力也慢慢变弱,开始力不从心。

  木版也一样。梨木虽经用,但有些跨越两个世纪的老版像老手艺人一样,操劳不动,渐渐隐退。

  说话间,在门口晒太阳的老爷子尹福礼不时看着儿子咧嘴乐——几年前得了脑梗后,他那把刻刀就被收起来了,刻刀是手艺人的生计饭碗,亲儿子也不传。

  如今,天成老号里有七百多块木版。门神、故事、神像、娃娃,每个版都是一个典故,不管是求平安、求富贵,还是求子、求和美,顾客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而最珍贵的一张门神木版,每年只被尹国法拿来印刷50张“限量版”。

每一种色刷只能专用

每一种色刷只能专用

  独门调色法传承靠“世袭”

  朱仙镇木版年画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200多年前,尹国法的高祖在道光年间在学艺入行,彼时正是年画手艺人的黄金时代。

  门神、灶神、求子、求吉祥……曾经的年画,作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家家都要贴,需求量极大。尹国法说,他爷爷掌管天成老号时,手下四五十个工人一年印四五十万张,每天都有人来买。

  现在的天成老字号,不再有门市和作坊之分。平日里在店铺里的干活儿的工匠是掌柜尹国法的妻子和本家哥哥姐姐,五六个人,依旧延续着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

  工匠们主要做的是印画。出纸、领纸、拓印、跟纸,操作手法看似简单,但手艺里的功夫,每一个细节都是经验的传承和时间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

  匠人的右手拿着刷子在瓦盆底上反复转动,将颜色刷匀后刷上画版,用左手出纸,纸领上版后,右手换拿“趟子”,在画板上拓印。

  “上色要匀,画版颜色多了会在纸上窜色,少了色块线条不起实点;出纸领到画版上要平整准确,才能保证拓印质量。”尹国法说。

  黑白画印好后,只算是完成了第一步。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最大的特色,在上色的环节。与别处笔描不同,这里一个颜色一个版。

  工匠们一次要套千八百张,每套一种颜色都需要晾晒干,挂在门口的木架子上;有些版有八个色,套色至少要花上十几天,碰上天气不好需要的时间就更长。

  先印黑,再托黄,之后是绿……朱仙镇年画的颜料来源于方圆二三十里的四五十种植物,每一种颜色都有主色、提色、配色,而这颜料的配方,全靠口传心记,代代传承。

  在尹家,调色的技术只“世袭”不外传,且传男不传女。尹国法作为家中独子,谨记着祖宗遗训,“不能见文,不能写,必须背会记到心里,喝多了都不能对外人讲”。

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在心口相传中得以继承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在心口相传中得以继承

  与现代文化技术寻求和解

  在崇尚科技和速度的现代社会,手艺人的凿、雕、挖、削,都似乎成了时代排斥的慢功夫。

  “印画的基本功得八个月到一年,而刻版需要三到四年。现在的人能有更好的谋生手段,谁还学这个。”尹国法说,收的几个徒弟,都是学美术的、历史、民俗的大学生,但多数只是一时喜好,“这也就不错了。”

  让他忧虑的是,如果7岁的儿子过几年不愿意学,尹家的调色法就得传给女儿,“女儿也不愿意呢?就只能教徒弟了,总不能失传啊。”

  而在朱仙镇,也有一些手艺人,他们从代代承传老手艺的思路中走出,与现代文化技术寻求和解。万同老号如今的掌柜张继中就是一个代表。

  如尹国法一样,他的手艺承传自上辈。祖辈迁居此地后,传到他已是第五代。到了张继中这儿,色彩、内容、包装,都有了新的面貌。

  “你看,这就是我们刚刚和可口可乐公司合作的年画,专为他们设计的。”张继中打开手机相册,指着一个胖娃娃喜盈盈地举着可口可乐瓶的年画说。

  如今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融入有“福娃”、“奥运”、“神七”、“世博”、“航天英雄”、“古代十大清官”等现代元素,还结合中国梦、反腐倡廉等重大主题活动,创作了一批时代鲜明特色具有朱仙镇木版年画风格的廉政勤政作品。

  在产品外延方面,由原来单一的轴装、框装到现在的年画笔筒、镇尺、文化衫等产品。开发了袋装、轴装、框装、长卷、册页、盒装、仿古线装画等220种系列产品。朱仙镇木版年画长卷被国家外交部定位“国礼”。

  “这屋子里面挂的都是神,离地三尺都是神,啥神都有,人要讲信用,心要放正。”尹国法说,这是祖训,也是天成老字号招牌200多年不倒的根。

  从内容到形式遵循古法,天成老号试图减少现代文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尽可能保持传统艺术原汁原味儿;把流行的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万同老号不断尝试跨界合作与内容创新,努力与现代文化技术寻求和解。在这个老镇子上,出现了两种对待传统艺术的方式,一个意在护其“纯”,另一个,欲探其“远”。

  “看起来走得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其实是殊途同归的。”镇上从艺七十年的郭老先生说,古老的手艺虽已难现昔日的辉煌,但凭着老字号的精神气儿,在现代文明中依然葆有自身的风骨,并在一点点的打开产业化的大门。

    【图说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

 

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画板

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画板

 

精湛的木刻技法才能让年画展现的淋漓尽致

精湛的木刻技法才能让年画展现的淋漓尽致

 

左手出纸的分寸可以看出技工的水平高低

左手出纸的分寸可以看出技工的水平高低

 

为年画套色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提高成功率

为年画套色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提高成功率

 

带上指套,防止因长时间翻纸造成磨损

带上指套,防止因长时间翻纸造成磨损

放在架子上晾晒的年画
放在架子上晾晒的年画

 

造型各异,色彩明快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造型各异,色彩明快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几个孩子被传统技艺所吸引

几个孩子被传统技艺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