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当下很多“空巢老人”的生活常态。他们由于孤单,面临着诸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 、抑郁烦闷的情绪难以排遣……

  10月是全国“敬老月”,我们把目光聚焦“空巢老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以期引起社会更深切的关注。

  “空巢老人”背后几多辛酸,作为儿女的你,我,他,又懂了多少?映象网精心策划“关爱空巢老人”系列原创报道,和身边的老人们说说话,听听他们的愿望,并尽力帮助他们实现心愿。让我们共同祝愿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对于一个76岁的老人来说,本是享受子孙绕膝天伦之乐的时候,但在郑州,宋培华老人却还要肩负着照顾三个儿女的重担。

  “多活几年,这样就能照顾我的孩子了。”自从婆婆和老伴走后,这个想法就是一直萦绕在宋培华老人脑海中。一边给女儿喂着饭,一边用布满皱纹的手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在长达几十年的生活重压下,76岁的宋培华已是满头白发,不知流了多少泪水。

  宋培华老人喂女儿吃饭

  宋培华老人喂女儿吃饭

  七旬母亲独自撑起了一个家

  10月22日下午,映象网记者来到二七区大学路办事处大学路75号院,宋培华老人的家中,此时正是吃晚饭的时候,老人正准备将躺在床上的女儿赵玲扶到轮椅上,喂她吃饭。

  其实,每次给女儿喂饭都是一次巨大的“工程”,宋培华要先用毛巾将女儿瘦弱的身躯捆绑到轮椅靠背上,这样赵玲才能勉强坐起来。

  “这个病在没发作前,女儿赵玲还是一个身高1.66米的漂亮女孩儿,有着一份邻居都羡慕的工作。但现在……”宋培华老人拿出了多年前女儿的照片抚摸了一遍又一遍。

  赵玲26岁那一年,患上了一种名叫“舞蹈病”的怪病,开始的时候是毫无意识地手臂乱动,渐渐地赵玲开始不能站立,只能躺在床上。原先照片中的那个漂亮的女孩现在已瘦得只剩下皮包骨,身高不足1.2米,体重也只剩下七十来斤。

  “如果当初知道老伴家族有遗传病,我仍然会和他结婚,但不会生育这几个孩子。”宋培华老人长期自责,认为是自己对不住孩子们。

  “舞蹈病”也叫做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患者随时会出现无意识的手臂乱动,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情感障碍和不同程度智力减退,最终导致痴呆。

  洗脸、喂饭、换尿布,每周洗一次澡……这就是宋培华老人每天的工作,害怕女儿便秘,她经常会喂女儿吃流食、香蕉。

  但赵玲并不是家中唯一一个患有舞蹈病的人,在宋培华老人四个儿女中,三个孩子都是舞蹈病,女儿赵玲患病最早,因此病情也最重。如今她只能躺在床上,毫无生活自理能力,连说话都说不出来。

宋培华老人的家

  宋培华老人的家

  晚年愿望:努力活着照顾孩子

  除了儿女外,舞蹈病还曾夺走了宋培华老人婆婆和丈夫的生命。

  宋培华自1962年嫁到赵家,就开始面对第一个舞蹈病患者,那是她的婆婆。宋培华和丈夫曾带着老太太奔波全国各地看病,但均无法治愈,最终不治而亡。

  1980年,宋培华的丈夫在一次化学课上做实验时,出现手指抖动的现象,随后被确诊患上舞蹈病。1990年,他由于舞蹈病引起的发烧、败血症等多种并发症后离世。

  当老伴走后,靠着些退休金和两个儿女的低保,老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宋培华为了给孩子们治病,中医、西医几乎都尝试过了,但他们的病情却没治愈,家里的境况也因此一年不如一年了。

  “为了能让吃的好一些,我经常出去捡废品卖钱补贴家用。”宋培华说,现在她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自己生病了,很想躺下歇着,可是没办法,还得照料几个孩子。

  “希望多活几天,这样就能多照顾孩子们。”老人一边抹着眼角的泪,一边深情地的望着躺在床上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