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 (记者 巫晓 通讯员 贾真真)近日,家住河南省郑州市东风东路的市民菅瑞芳,每晚8点陪家人散步的习惯被央视九套播出的《鉴史问廉》纪录片打破了。她不仅把已经播出的前3集全部下载到手机上,还将每集的预告片分享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实事上,着迷的不只她一个人,自4天前影片播出以来,在百度、微博、微信上,“鉴史问廉”俨然成为热词。

  【纪委】不经意间提供是非、善恶、真伪判断标准

  “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提供着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标准,尽管它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功效却是滴水穿石、垒土成塔。”对于《鉴史问廉》获得如此强烈的关注和反响,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的话颇有启迪:“这部《鉴史问廉》廉政文化纪录片,从廉政的角度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历朝历代廉吏实践探索的突破、攻坚克难的壮举、心系社稷关注民生的情怀,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文化对时代的回应、对实践的关切、对民众的贴近。也正因此,它让很多人感到廉政富有温度和情感、更有活力和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鉴史问廉》总策划之一、河南省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付静称: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魏征、狄仁杰、包拯、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曾在河南任职,留下大量廉政佳话和典故,“这些珍贵的廉政文化从古代的廉政文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权官吏、正心修身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古为今用。”

  河南省纪委副书记李建设看来,眼下的高压反腐,正是以古为鉴、以史为镜的必然结果。“《鉴史问廉》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历史性总结与反思。反腐不是遥远的命题,而是每一位老百姓都关心的现实问题。”

  【交通厅】晚八点会议室准时观看

  该片总编导之一、河南电视台新闻专题部副主任李青春称:拍摄耗时两年,走过十五个省份六十余城市,捕捉四百余场景,拍摄素材两万多分钟,单后期编辑就耗时四个月。

  连续三个晚上,河南省交通厅的会议室里8点准时人满,党员干部一个都不少,会议室的大电视屏上,播放的正是《鉴史问廉》。“魏征直言敢谏,数次惹怒唐太宗,但在他去世后,唐太宗却感慨说,我失掉一面镜子了,这个片段对我触动很大。”一位干部观影后告诉记者。

  焦作市的一名党员干部接受采访者表示,并没有感觉写观后感有负担,“历史是真实的,教训是深刻的,典故是动人的,有感而发,颇多感触。”

  “廉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它像空气阳光一样人人需要,千百年来,我们纪念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就是体现了清官情结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当下的反腐倡廉就是要实现公平正义,推动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鹤壁市图书馆馆长张庆伟亦深有感触。

  【文化名人】该片是对当前中国反腐风暴的绝妙配合

  除了党员干部,《鉴史问廉》也得到了不少“文化名人”和群众的大量关注和评论。

  连日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通过“领导干部学国学”微信平台,对《鉴史问廉》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一系列推送、转发和评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片对我国廉政文化的梳理,对当今强力反腐和各级官员借鉴历史廉政文化,都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希望更多的党员干部能够从中汲取“养分”。

  “该片是对当前中国反腐风暴的绝妙配合。”著名作家二月河如是评价,“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表现廉政文化,思考廉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无论是哪个阶层的观众看了,都会有所收获,廉政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梦的一部分。”

  河南籍在京务工人员张喜中则认为:“看到这部片子感觉跟老百姓很贴近,所以老百姓都愿意看。片子中问到了,清官的标准是什么?叫我来说,就是不贪不占,心里装着老百姓,为老百姓办事。”

  据介绍,这部《鉴史问廉》共8集,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