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1月29日 新华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的小康,一个都不少。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怎样精准?唯有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贫困群众怀有满腔真情,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有“看真贫”才能“扶真贫”。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宁德是当时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为了“察民疾苦”、看真贫,他跑遍这里的所有乡村,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腰疼得一时下不了车。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他就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进去,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他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的思想,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精神……推动改造了宁德几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终使祖祖辈辈漂泊海上的船民可以下海打渔、上岸居住;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居住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生活较为困顿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提出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的科学论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习近平连续第三年“新年访贫”,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2012年,十八大后的首个岁尾,总书记曾赴河北省阜平县“看真贫”,一个多月后,2013年年初,他又来到有“瘠苦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考察,深入偏远山村困难户家,看望慰问群众;2014年年初,习近平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2015年年初,去看望最需要党和政府关心的鲁甸灾区群众……千山万水、风雪兼程,总书记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不断地思索着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想尽一切办法推进扶贫工作。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全面做好扶贫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化作开展扶贫工作的“澎湃动力”,就必须像总书记那样到“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只有走进贫困群众的田间地头,走到贫困群众的灶台炕头,看看贫困群众缺什么、需要什么;听听贫困群众说什么、想些什么,才能抓住扶贫“要害”,做到精准发力。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沉下,贴近贫困、感受贫困,关心贫困群众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做到底数清楚、对象明确、方向精准,找到贫困因素、拟出可行扶贫方案,才能使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得到精准帮扶。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关键因素”。扶贫工作艰巨而伟大,党中央已经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要冲锋在前,把贫困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将扶贫工作当成检验对党忠诚“试金石”、为民服务的“练兵场”,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在实现彻底扶贫、共享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中“一马当先”。(映象网 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