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走在驻马店泌阳盘古乡响水坡

“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走在驻马店泌阳盘古乡响水坡。

  映象网快讯(记者 王芳菲 高御/文 米川/图)车行豫南,窗外秋雨纷纷,大雾弥漫。河南网络媒体“重走长征路”采访团开启了第二天的行程。

  无人区响水坡“吸引”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定规矩”

  1934年11月,红军第二十五军共2980余人向西疾进开始长征。蒋介石闻讯,派出20个团兵力跟踪追击,又派18个团兵力迎头堵击。红军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麻痹敌人,趁虚向泌阳县南部山区进发。

  驻马店泌阳盘古乡响水坡南北长十余里,是纯石山梁,自古不长树木,杂草丛生,杳无人烟。遇着雨天,山涧及涵洞流水轰轰隆隆,很是骇人;加上狼群狐豹、野猪的嚎叫,成了无人涉足之地。红二十五军把此地视为理想之地,军首长在坡西的响水台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注重研究了四个问题,其中包括:凡经过村庄、围寨时,要加强宣传、统战工作,亮明态度,说明红军北上抗日意图等,所路过村庄刷写抗日标语;严明群众纪律,对沿途群众绝对做到秋毫无犯。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用在红军身上简直再贴切不过了。

  1934年,红二十五军下响水坡,过甜水河,绕卧牛山,抵达二郎庙街。现如今,二郎庙村的村民都知道,“红军在俺这住过嘞!”这里是红军长征进入泌阳的第一站,村里长期流传“山乡来了文明师,箪食壶浆为战士”的佳话。

  一个小孩的疑问:红军为啥不是红色的?

  今年83岁高龄的张长聚,在红军来的那一年还是个婴儿,但是“红军”这个响亮的名字却伴随了他的童年。“家人老是说红军红军,我问,红军为啥不是红色的?”问题一出,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一个孩子用天真的思维表达了真实的困惑。

  不穿红衣,不戴红帽,为啥叫红军?问题看似天真却道出了实质。张老介绍,当时国民党军纪败坏,在百姓中口碑极差,尤其是反动派对乡里反复剥削,百姓吓得见军就躲。最开始大家搞不清红军是干嘛的,提心吊胆不敢跟红军战士亲近。“但是在相处中发现红军对百姓特别亲,‘大爷’、’大娘’叫得很亲切,再加上军纪严明,大家也就放心了。“好兵打富济贫”,张长聚这样理解红军。原来,虽然红军既不穿红衣又不带红帽,红军“红”在行动,红军红在“心“。

记者们围在农家小院,听宋书仁讲述“爷爷”和红军的那些事

记者们围在农家小院,听宋书仁讲述“爷爷”和红军的那些事。

  那些年红军说过的话:“俺们当兵前也是老百姓”

  72岁的宋书仁是驻马店泌阳县盘古乡二郎村的村民,1934年红军二十五军途径二郎村时曾借宿在他家一日一夜。

  宋书仁介绍,当时百岁高龄的爷爷招待了战士们。红军纪律严明,什么都不要。“穷人家给做点饭,有点家底的就给他们杀羊杀鸡,可是他们啥都不要”。红军留给村民的印象是不麻烦群众,一个鸡蛋都不拿。“你给他做饭吧,他们不吃,就喝点茶水。你给他被子吧,他们不盖,就盖点稻草。”不吃百姓一顿饭,甚至晚上睡觉连被子都不要。百姓们知道了,这支军队对老百姓是真心好,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满心想的都是百姓。

  宋家是当地大户,人口占全村40%左右,家族历史有二百年以上。他家的房子大,住宿的红军有一个班那么多。宋书仁指着借宿地旧址说:“早上一起来,红军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连水缸都给填满了……”红军战士曾对宋书仁的爷爷讲到:“不要害怕,我们当兵前也是老百姓。地主欺压百姓,以后都是咱们当家作主。”简单的话语和立场一下子拉近了军民的距离。村民们被红军所打动,仅仅一天时间,妇女们为战士修衣服,补鞋子,一针一线都是情。第二天,乡亲们送来柴米油盐,部队拗不过大叔大婶的热情,在收下百姓赠送的物品之后又将它们折算成钱塞给了大家。“来自群众,为百姓谋利益”的精神打动了百姓,红军纪律严明,对沿途群众秋毫不犯的风貌赢得了百姓的心。

  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是的,红军精神永不过时,拥有了他们的精神就能赢得民心,坚持了他们的事业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