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两会引热议 应"有魂"能留得住乡愁

  洛阳栾川抱犊寨村入选多级传统村落名录,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资料图片)

  春节将至,很多人都期待着收拾行囊回家过年。但在工业化、城镇化日益加速的当下,归乡人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发出乡关何处的乡愁喟叹。今年省“两会”上,乡愁、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这些字眼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们的热议。有政协委员提出,城镇化应“有魂”,能留住乡愁。

  【热议】代表、委员呼吁保护传统村落

  “我和习近平总书记同龄,特别能理解他为什么提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那是一代人心灵的归宿。”提起“乡愁”,省人大代表、洛阳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研究馆员韦娜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我到农村插队四年,地里摘个黄瓜、西红柿,用衣角一擦就能吃,每年这个时候,我们会把一部分废秸秆编成草垫去卖,过个肥年,一部分沤粪,等来年养肥土地。闲了看看山水田野,天上没有雾霾,干干净净的。”韦娜说,“几千年来,我们的农村其实自有一套生态循环系统,但现在人为地被破坏了,这不仅会‘反咬’我们的生活,也会‘反咬’我们的未来。”

  在今年的河南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乡愁”也引起委员的热议,其背后显现的逻辑是:乡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正在变得陌生。

  “乡愁,不应该随着城镇化而消失,它应当有处安放。”省政协委员周保林认为,城镇化应该“有魂”,能留住乡愁。保护乡村地域文化,将“小桥流水人家”的记忆留下来,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传统村落特色延续下去。

  【现状】我省行政村13年减少1209个

  城市在扩大,乡村在萎缩。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数量急剧减少,2000年到2013年,河南省行政村净减少1209个,年均减少93个。其中,2010年到2013年,减少了314个,年均减少104个,村庄减少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目前,我省录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共有62个:酒香浓郁的杜康村,美景如画的乔庄村,“地质公园”杏山村,“石头城”吴垭村……这些散布在中原大地上的传统村落,犹如一颗颗古色古香的明珠,既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寄托着中原儿女心头的一抹“乡愁”。

  “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重要性,似乎大家都很清楚。”周保林说,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知之甚少。除了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会得到一定保护外,大多数都“散落乡间无人识”。

  在民革河南省委提交的提案中,他们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那么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民居等将难以避免地遭到毁坏,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如乡土建筑、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将面临瓦解、消亡的危险。

  【范例】贴心的古村落保护关键在“留”

  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里,洛阳市栾川县占了5个,数量规模上全省第二。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栾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昝宏仓对大河报记者表示,这些豫西伏牛山区的“最美村落”,是他们这样有乡愁情结的河南人的“心头肉”。

  该县中潭头镇大王庙村、三川镇抱犊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潭头镇的张村、党村、拨云岭村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昝宏仓表示,为了留住群众真心欢迎的“乡愁”,栾川没少下功夫,他们制定了针对性的保护规划,划定区域,有专门人员当“盾牌”,严禁人为破坏和拆除。

  保护不是任其自生自灭。“关键在一个‘留’字。”昝宏仓表示,保护传统村落要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他说,2011年至今,他们县的这5个村落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200多座晚清民居(含河南大学遗址)给予修缮加固,村落里的古井、古桥、古村更是贴心地挂上了“保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