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我们现在叫惯的名字,可能以前也有个“文艺名”。比如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这些街道,因为位于郑州早期交通、城市框架的大“十字架”上,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发展商业的“黄金宝地”,也一度成为郑州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道。

  “白开水”的路名

  其实也曾文艺过

  郑州老街道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瑞明,研究过郑州的每一条街道。

  东大街

  作为郑州老城区最早的街道,东大街在550多年前就有了,不过它那时候名字是叫“敏德街”,取意提升道德水平,做品行端正之人。后来因为地处交通要道,直通东大门,清末民初就被叫做“东大街”,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还曾被叫过一段“中山东街”。

  西大街

  提起西大街的历史,那就更老了。据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建老城区时,这条街曾被命名为“里仁街”,取意这里的人讲究仁义。和东大街这个“兄弟”的经历类似,西大街也是在清末民初被称为“西大街”,1927年,被叫过“中山西街”。

  南、北大街

  民国时期,随着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建成通车,郑州成为黄金十字架上的中心点。一时间,商人纷纷云集郑州,南大街也随着热闹起来。

  南大街明清时叫“咸宁街”,取意社会平静安宁,后来被老百姓习惯叫南大街;北大街叫“清平街”,取意清净平安,后来叫北关大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最终命名为北大街。

  王瑞明说,在上世纪30年代,因为南大街药材生意的繁华,当时郑州商界的几个名人,商量如何繁荣郑州商业的时候达成共识,决定组织“郑州药材骡马大会”,大会从开始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药材商,一年比一年兴旺,影响力遍及中国。

  在南大街住了很多年

  见证了南大街药业兴衰

  6月5日上午10点多,郑州市南大街58号院门前,80余岁的张福聚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条街最繁华的时候。

  当时,街道两侧的药材行随处可见,“那时候,经常能在街上见到讲究穿戴、讲究体面的富人,有北京人、上海人……哪儿的口音都听过。”开药铺的有钱人多了,南大街上一度还开了大烟馆和当铺。民间流传着“二里岗、五里铺,不抵南街一当铺”之说。

  现状

  如今的南大街,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街上就算还有几家药店存在,也早已不是只卖中药材的药行了。200余米长的街道上,有着理发店、银行、修车铺、饭店、服装店等上百家门店,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业街。

  慈禧太后“回銮” 走的就是东大街

  住在东大街上的老人们说,东大街古时为中原交通要道,它往东能到开封,西去可通荥阳、洛阳。据说,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乱“回銮”从西安往开封走时,就曾走过这条街。

  因为东大街上有文庙和城隍庙,这里一度是郑州最热闹的地方。上世纪30年代,东大街上的药材生意和南大街一样,十分红火。当时,郑州最有名望的中药店之一,“天芝堂”中药铺的总店就建在东大街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大街两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最有名的就是可跟百货大楼、手工业大楼比肩的红旗大楼。这座大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是郑州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现状

  如今,郑州市的大型商场早已分布各个街道,多得一时数不过来。而经过拓宽改造的东大街上,红旗大楼早已不复存在,成为漂亮的街心花园。

  “里仁街”

  还真不是白叫的

  西大街原名“里仁街”,说的就是这条街上的人讲究仁义。虽然后来这个名字不复存在了,但是还真不是白叫的。

  西大街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商业的故事。比如,这里聚集了郑州最早的一众“老字号”,如“边永泰秤店”、“玉泰生酱园”等。

  在管城区工作过数十年、对该区老街道相当了解的康玉庆记得,“玉泰生酱园”是当时郑州城内最大的一家糕点酱菜店,店里卖的山楂糕,酸甜可口、质地细腻、物美价廉,是当时市场上的名牌产品。很多郑州人只要一说买酱菜、糕点什么的,肯定首先想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