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寻访>正文

吴如

个人简介:

20多年来,他义务为矿上回收浮煤,累计价值达六七百万元;

他下井7500次,不但自己没有出过工伤事故,所带的班组每次也都安全升井;

他只上过3年小学,却写出两本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书;

个人荣誉:

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组照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金牌矿工”吴如

本站记者 : 2013年04月18日 15:53:00

  劳模名片:

  20多年来,他义务为矿上回收浮煤,累计价值达六七百万元,他每次升井都要“捎”上些废旧物资,应得奖金20多万元,却一分没要;他下井7500次,不但自己没有出过工伤事故,所带的班组每次也都安全升井;他只上过3年小学,却写出两本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书;他家住破旧的平房,却每年都要资助困难的工友和贫困学生。

  他就是被称为“金牌矿工”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一矿采煤一队副队长吴如。

  个人风采:

  他立下规矩:升井不空手,每次回收物资要在15公斤以上

  6月7日中午12时,吴如从井下上来,肩膀上又多了两件“宝贝”——两根废旧钢管。扛着五六十斤重的钢管,56岁的吴如仍健步如飞。

  1984年,是吴如入矿的第三年,他给自己立下个规矩:升井不空手,每次回收物资要在15公斤以上。

  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老吴拿出了他用报纸包起来的一大包物资回收单据,这都是他1998年以后攒下来的。除个别单据上有“提奖单价”和“奖励金额”外,其它都没有这两栏。吴如说:“1987年矿上出台规定:回收废旧物资按比例给奖励。我从没提取过奖励,时间长了,回收站的同志给我开的单据上便没了这两项内容。”20多年来,吴如义务回收物资折价110万余元,应得奖励20多万元,可他一分也没要。“煤矿就是咱的家,回收点东西还能再要报酬?”吴如说。

  吴如在井下还经常清浮煤。他说:“黑煤,在我眼里就是细白面粉,把煤攉到溜子上,就等于粮食进了仓。”

  刻苦学习安全知识,只有小学文化却写了两本煤矿安全生产的书

  吴如下井25年来,没出过一次工伤事故。老乡宋玉海是一班班长,和他关系很好,但也经常埋怨他,甚至和他争吵得面红耳赤。因为吴如跟他们下井时,一旦发现他们错误操作或出现安全隐患,不仅立即提出整改,还详细记录并汇报给队里。“这些安全隐患必须汇报上去,我要为工人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全队170多名矿工,12年没有出现一次工伤事故。因此,吴如被工友们称为“定海神针”和“矿魂”。

  吴如文化水平低,刚到矿上时,连队员的名字都认不全。为了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识,他在47岁的时候下定决心要读书识字。这些年来,吴如的读书笔记记了40多本。井下各个系统,采面工作程序,各种事故征兆,他都烂熟于心。工友们都称他为“土专家”,但他还不满足:“一个‘煤’字,我才啃了一个角。”

  “煤矿工作,安全为天;现场管理,措施当先;四位一体,四个到位……”为把自己在井下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介绍给工友们,吴如编写了《煤矿安全生产四字歌》,全文共1.3万字。他还将自己亲历和见到的6个事故案例,编写成两万多字的《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一辆老“永久”骑了17年,他却捐献出1.5万元帮助别人

  “老吴太‘抠门’,不舍得吃也不舍得穿。”记者在矿上采访,不时听到工友们这样议论。从家里到矿区有8公里,吴如舍不得坐车,每次都是骑着他的破“永久”自行车来回,这辆车子已经伴随了他17年。吴如一家四口住的是20年前盖的平房,至今也没有买房的打算。

  但他对别人却很慷慨。1997年底,吴如在报纸上看到唐河县郭滩乡乔岗村乔占全写给报社的信,说由于洪灾,家境贫困,3个女儿面临辍学……从1998年开始,他每年给乔占全家寄去500元,供3个孩子上学。在吴如的资助下,乔家3个女孩继续上学,有的已考入大学。

  “2000年,评模范,吴如又把奖杯端;数百奖金拿到手,老吴心中有打算;买米买面又买肉,帮助职工渡难关。”这是一矿水电队职工李西泉编的顺口溜。1999年至2001年,矿上效益不好,职工最多每月仅拿300元工资。队里80%是农民轮换工,300元钱连吃饭都不够,许多工友都陷入了困境。吴如把劳模奖金全拿出来,买来米、面、粉条分发给大家。他还把自己4000余元的存款拿出来,帮助工友渡难关。据粗略统计,这些年吴如帮助别人的捐款已达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