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2日 08:53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医院里接受治疗的小患者视频截图

太阳刚刚升起,记者就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 资料图片
器官捐献,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新生,更是一种生命转移。但事实是,现实中有很多等待器官捐献的患者一次次在希望与绝望中徘徊。中国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大器官待移植病人至少62万例,每年实施移植手术的不到2万人……
即日起,河南省首部真正关注大器官移植的专题纪录片《生命转移——大器官移植纪实》将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中播出。节目播出之前,记者也走访了节目主创人员,为大家揭秘节目背后的故事。
□东方今报记者 董彩红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唐澜 赵文
【最新】
我省首部
关注器官移植纪录片今日上映
“字幕要再检查几遍,力求做到完美。”9月21日晚8时许,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副总监郭士飞,还在为22日晚上播出的纪录片把关。
“将镜头触及到医院基层,记录器官捐献者(供体)、器官受体、人体器官协调员、医生等各个角色的真实状态,触碰人心底最柔软的情感,这个专题纪录片可以说在河南创了先例。”郭士飞说,片子也是关注医疗题材的大型纪录片《生死之门——ICU见证实录》的姊妹篇。
今年5月12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制作团队将镜头聚焦在ICU,给矛盾凸显的医患双方搭建了一个彼此了解的桥梁。片子播出后,得到了众人关注,大家感叹在片子里看到了媒体人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不仅搭建了医患双向沟通的平台,更是传达了一种生命的温度。
此次,主力制作团队再次将镜头深入到医院,聚焦器官捐献这个特殊的群体,再次传达一种温度和感动,也想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器官捐献,哪怕仅仅是对器官捐献能多一份了解与理解,就可能为更多的患者在未来带来希望。这也不枉媒体人那份炽热的责任感与3个多月日日夜夜的付出。
【感动】
近100个日夜的拍摄
传达善良与勇气
纪录片从拍摄制作之初到制作完成,足足花费了3个月。
“器官捐献真的是需要靠善良与勇气去做这件事。”《生命转移——大器官移植纪实》总导演边海波感慨道,他们在做节目之初,看到一则数据,全省每年等待肾移植患者有1000多例,但能等到受体成功手术的少之又少。对于器官捐献,很多人除了不了解外,更多的是由于社会观念的问题,使得我国器官捐献一直停滞不前。
从6月底,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栏目组就派出了一个8个人的优秀团队,连续3个月的时间在医院跟踪拍摄。“前后共跟踪拍摄了近20个病例。”导演唐澜说,在记录拍摄过程中,看到众多等待捐献的患者,由于没有合适的供体,只能看着床头的钟表,一秒一秒倒计时算着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那种绝望的眼神,让他一次次禁不住哽咽落泪……
大家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今天(22日)~25日每天晚上7点30分,这部纪录片将分4集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栏目播出。
【创新】
采用美剧制作手法
无声更能触及灵魂
昨日晚上,趁着制作团队剪辑片子的途中,记者有幸提前看到了片子,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看着像一部感人的电影,让人看了更有触动感。
画面切入,在河南福寿园,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里,31岁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张都都成功做过肝移植手术后,带着一束鲜花,在捐献者墓前深深鞠躬。
“朋友,一直想来看看你,谢谢你,在你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把你的能量传递给了我,放心,我会让咱们的生命好好地活下去……”字幕显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为他捐献肝脏的供体。以这种特殊的见面方式,一个新生生命向他的捐献者鞠躬,感触生命的温度。
无声的画面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和感动。由张都都开始,纪录片真实记录了等待器官捐献的尿毒症、肝衰竭等一些重症患者的期盼、决定捐献者家属的纠结和大爱、为此奔波忙碌的医生和人体器官协调员等。
总导演边海波介绍,纪录片在拍摄制作期间,抛弃了传统的解说为主、音乐辅助的常规套路,而是创新走出了用制作美剧的手法来制作纪录片。
据悉,纪录片使用多机位同时拍摄与航拍等手法,在制作时把人物的故事按照时间、地点的节点切割开,连续性讲述,并且全程无解说,只用字幕和画面来讲述故事,使得人们观看时,更有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情不自禁会随着纪录片里人物的情感来流泪和欢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