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我的生命已经融到了汉字里
  • 2014年01月20日 08:04

  •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王银中老人,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了这本名为《会意识字》的字典

  王银中老人,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了这本名为《会意识字》的字典

  近两年,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汉字英雄》等名牌电视节目,让“汉字”以另一种形态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纵使如此,真正抛开各种世俗的喧嚣,直面“汉字”本身的人,却依然少之又少。就在这股“汉字热潮”在全国弥漫之际,我们却在郑州某个普通的居民楼里,无意发现了一位真正的“汉字英雄”——王银忠。

  这位古稀老人,一个人,用了十年时间,编写了一本名为《会意识字》的字典。其对于汉字独特而极具创新式的拆解和分析以及他的毅力和精神,皆令人惊叹不已。“我的生命,已经融到了汉字里。”王银忠说。

  东方今报记者 陶辉/文 李杨/图

  决定做就做到最好

  《会意识字》是一本什么样的字典,这是后话。抛开这本字典,一位老人,一个人用了十年时光,做了这么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听来,都会为之赞叹吧。

  河南大学老校长、中文系教授王文金在评价王银忠时如此说:“王银忠是个奇人,他的想法比较新颖,没有人这样编过。另外,这一本书要让学校组织,起码得要30个人,干上10年……”

  翻开老人递过的十年心血之作《会意识字》,我们竟然发现眼前的这位老人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他曾担任郑州市委副书记,洛阳市委副书记,河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平顶山市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等领导职务。

  这些身份很难让人与他退休后十年里做的事情联系到一起,于是我们和他曾经的老同事、老部下一样心生一个疑问:他为什么要“闭门谢客”十年,做一件与自己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我这一生啊,都是学着干着。我只要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王银忠老人说。回首他76年的人生经历,从木匠的儿子到中学老师,又从中学老师到化肥厂厂长,再到密县县长……每个阶段,皆是如此。

  “隐居”十年的老人

  2004年,66岁的王银忠退休之后,他的很多老同事、老朋友突然发现一件事情:王银忠过起了“隐居”般的生活。平顶山一位与王银忠熟识的人说:“以前与老领导联系,他不是说忙,就是电话打不通,这才知道,原来他在家著书呢。”

  王银忠在家写书这件事,直到今年7月份,那本名为《会意识字》的字典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很多人才明白王银忠退休后十年时间里过着“隐居”生活的原因所在。首先,在众多熟人眼中,“王老用了十年时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有意义的事情”。

  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之后,我们比较熟知的关于“字典”或者“辞典”的编著,似乎都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管是几百年前的《康熙字典》,还是现代比较常用的《新华字典》,都是经过数年“团队作战”的结果。然而,王银忠老人硬是一个人,“隐居”了十年,编著了《会意识字》的字典,让我们再次回到“字典的传奇”之中。

  王银忠的家位于郑州市纬二路某个极为普通的家属院中,轻轻叩开门,王银忠老人的笑脸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他看起来带着一些倦意,然而,当他谈到汉字以及刚刚出版的新书时,精神立刻变得好起来,滔滔不绝,条理极为清晰。

  一个简单的理由

  “退休是非常幸福的。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健康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活活动。有的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的适度参加体育锻炼,有的外出旅游,有的练书法、绘画,有的打牌、搓麻将……只要自己高兴,都能达到休息的目的。但是,还有比退休之后教育孙子、孙女更好的事情吗?”王银忠老人哈哈大笑。

  他透露,其实在自己60岁的时候,为了教育孙子,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婴幼儿教育。“后来,我把大学本科的那些课程都给学完了,而且把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都捕捉到。我为啥教小孩儿汉字,除了正常的交流之外,就是能够开发大脑,尤其是右脑,形象思维。这是捕捉信息的关键。开发大脑靠刺激,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理论。靠刺激,就得有刺激物。但一个家庭里的刺激物有限啊,但汉字有几千个。另外,我后来看到北京协和医院一个教授写的一本书,上面说一个小孩儿生下来喜欢看三样东西:圆球、人脸和黑白分明的条纹。白纸黑字不就很吻合吗?通过实验,我发现小孩儿一看到汉字就笑。”

  为了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由,退休之后,王银忠老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究汉字的工作中,不知不觉中,一扇陌生的门向他打开,他竟然看到了一片从未看到过的美丽的“桃花源”。

  他决定自己干

  当初为了教小孩识字,他首先想到了“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但他发现“据此教小孩识字不行”:“《说文解字》迄今已经两千年了,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而《说文解字》是许慎凭小篆一个阶段创作的。再说他是两千多年之前的人,知识面较现代人窄,依据也少。”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找到了北大教授曹先擢和苏培成主编的《汉字开义分析字典》,然而,他又发现“还不合适”:“这本书是汉字文献的汇编,《说文解字》怎么说,其他文献怎么说,只是累积了一下,解释甚少,对于教小孩儿来说,这显然也不合适。”

  于是,王银忠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研究。“找不到合适的教材怎么办?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认真的人,什么事儿都想吃透。教小孩,找不到资料,就自己研究。”王银忠老人笑着说。

  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研究,竟然花去了他整整十年的时间。

  让王银忠下定决心的原因还有“自信”:“我的经历比较长,我有旧社会的经历,汉字是古代造的,旧社会遗留的古代痕迹比较多,现在烧香磕头、逢年过节的风俗习惯我都知道。第二个,我积累的知识比较全面,工业、农业我讲啥像啥。在农村我讲种麦,他们说我是学农的,讲栽树,他们说我是学林的,我不说外行话,我要干,就真干,我要去弄,就必须得懂。天文地理包括气象我都懂的。就算不懂,我知道去找谁,到哪儿去找。”

  当然,王银忠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思路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如果我不写的话,就没人写了,那在人间就是一个遗憾,所以我就千方百计要把这个事情完成了。”

  他和时间在赛跑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顺其自然,一开始只是兴趣,后来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不知不觉便变成一件“惊天的大事”。王银忠老人写《会意识字》,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当时,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各种字典、词典,关于汉字这方面的书,应有尽有。除了我自己收集,我的朋友也帮我收集。研究了五六年之后,我觉得我这个思路是对的。”王银忠说,“这时,就萌生了写书的念头。”这样的心路历程在他写的《会意识字》的前言中也有涉及:“我对汉字及其识字方法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白天认真研读,夜间梦中想象,逢人就讲,以检验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每次讲解,都引起听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一再催促我整理成册,以飨读者。”

  从此,老人开始步入了另外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他发现自己根本停不下脚步。“我发现,我的生命已经融到了汉字里。”他说。

  “从2004年退休到现在,正好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就干了这一件事,没出去旅游过。每天凌晨五点钟就起床,简单收拾一下就开始,一直干到下午六点半。”老人说,“我最大的动力就是要把这个事情完成,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一个是对小孩子有好处,再一个汉字要走向世界,给外国人也提供一些帮助。”

  因为年纪渐大,他常常力不从心,然而,王银忠老人说,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抓紧时间。

  “我要抓紧时间,怕有一天不在了,完成不了这件事情。”他笑着说,“我分秒必争,在一定时候,这个事业比生命重要!因为一个人要决心把一件事干成,如果在有生之年完成不了,那肯定是一个遗憾。所以,我已经顾不上身体怎么样,就想着抓紧时间。越是有病越想抓紧。”在《会意识字》的前言中,他也提到了当时的心境:“我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必须争分夺秒,生病住院也没懈怠,生怕在有生之年不能如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7月份,这部汇集了王银忠老人十年心血的汉字著作《会意识字》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去年7月份这本书出版,我非常激动、高兴。不管别人是否认可,我终究是把这本书留在了人间。”王银忠老人欣慰地说。

  忆少年

  一个木匠的儿子 识字改变了他的命运

  1938年4月,王银忠出生在河南新密一个穷苦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木匠,一直用自己的这个手艺,养活着六个孩子。然而,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天,他突然决定,要让自己的长子王银忠去读书识字。

  “我父亲就是个木匠,我们家十几口人,地很少,都靠一双手来养活。我是家里的长子,也被寄予很高的期待。我估计,父亲当时决定让我上学就是希望我认几个字,能够记个账,想要我子承父业。”

  就这样,王银忠成了家中唯一获得上学机会的孩子,然而,在那个穷苦的岁月里,他并没有让父母失望,而且慢慢地成了全家人的骄傲。

  “1948年,我开始上小学。那时候的日子太穷了,没有裤子穿,饭也吃不上。那时候写字,买不起笔和本,就拿棍在地上写。但是我一上学,在学校就很突出,有天赋。”老人回忆说,“小学考初中很难,几十个才考一个,我就考上了。父母亲不识字,但是思想很开放,他们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但如此,凭借自己的努力,王银忠也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我上初中,获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加在一起足足有9块钱,自己吃不完,还可以帮助家里。”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了高中,他凭借着知识,不但成了家族的骄傲,而且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读到《会意识字》后评价说:“作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研究出的‘快速快乐’识字法,使人耳目一新。目前尚未看到同类的识字字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本王银忠老人花了十年时间编著的《会意识字》,就会发现:这与你看到的任何一本字典都不相同。其对每一个汉字的拆解都有着极为独特之处,并且赋予了每一个汉字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十年研究汉字的漫长时光中,王银忠老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对于汉字的教学方法,“我明白自己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从古至今,找不到《会意识字》这样的字典,汉字走向世界,没有一本拿到世界上用的书怎么行啊!”

  涵盖面广 常用的字都能看到

  王银忠表示,《会意识字》是根据现行汉字部件的意义分析字的本义,再根据本义的含义,也就是本义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农耕文化或相关科学知识等,引申出现代的字义。简言之,是解释包括简体字在内的现行汉字的书。

  “这本书总共有3678个字,主要选择的是小学课本生字表中的字,又增加了一部分与那些字相关的字,基本涵盖了常用字,其覆盖率达99.48%。每个现行汉字的后面首先列举出能检索到的繁体字、异体字和隶书、缪篆、小篆、金文、甲骨文等,便于读者在字形上互相参照。另外,通过字形结构、本义、字义演变、组字等,对每个汉字分别予以解说。这样,为独体字提供了其古象形字,便于人们开发右脑,加强记忆;对合体字则提供了‘会意识字’的范例,便于人们掌握这种识字方法,达到生字过目不忘”。

  王银忠透露:“为了弄清每个字的本义,我把所有名家的说法都查出来,他们哪些说法正确,为什么正确;哪些不正确,我得证明为啥错,都得有个判断。更重要的汉字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本身的文化、结构发展规律和使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另一个还有它承载的中华文化,这个费工夫,涉及面很大。凡是中华民族用得到的知识,它都能体现出来,这些东西都得弄透。”

  十分有趣 每个部件都有故事

  王银忠透露,他研究汉字,是在学习、尊重汉字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弄清每个汉字所反映的事物。汉字是由部件构成,部件是字中的表意单位,每一个部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如‘透’字,由‘辶’和‘秀’组成,其中‘辶’表示与行走有关,‘秀’表示谷子果实或花,本义为去察看谷子如何开花结果。为什么表示‘暗地里告诉’,‘穿透’,‘显露’,‘透彻’,‘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现代字义呢?请教了研究谷子的专家,方知谷子是闭花授粉作物,察看谷子花或进行人工授粉,需先将其花颖拨开。这样,由闭花授粉引申为‘暗地里告诉’;由拨开花颖引申为穿透;由拨开花颖而花暴露出来引申为显露;由弄明白谷子如何开花结果引申为透彻;由经过人工授粉而谷粒饱满引申为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

  “再如‘渐’字,由‘氵’和‘斩’组成,其中‘斩’表示造车,为什么加‘氵’呢?为什么表示‘浸、流入’和‘事物发展的开端、慢慢地’等现代字义呢?古代造车一般用硬木,于是就到红木家具厂参观,才知道用硬木制造器具,首先要浸泡硬木料,这是硬木除脂的第一道工序,而后还要经过煮、蒸、烘干等工序,使木料中的油脂排出,以防变形。由浸泡木料引申为浸;由液体进入木料空隙引申为流入;由浸泡木料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开端;由浸泡木料的过程引申为慢慢地。”

  “再比如为了研究‘笨’字,我找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竹子的教授请教,他给我讲一上午,然后又用一整天的时间跑到平顶山鲁山县的一家竹子园,刨出竹子根看,最终弄清了缘由。为了弄清‘羟’一类的字,请教化工专家,弄清其化学分子式……”

  非常实用 让你快乐地迅速识字

  王银忠老人写《会意识字》这本字典的初衷就是要“教小孩儿识字”,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着其实用性。

  王银忠表示,“我的观点就是,所有说中国话的,首先要把汉字搞清楚,这是个基础。我相信《会意识字》会越来越有用。相信50年后,这本书可以成为教材,中国汉字教材。”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在谈到这本字典时表示:“《会意识字》一书,是一部具有特色的新颖快速快乐识字字典。人们都觉得汉字难学,作者倾10年心血潜心研究,追寻汉字的繁化、简化背景,探索出汉字的最大特点是‘义寄于形,形义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责编:刘天娇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