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独家 > 正文

郑州49岁刑警因公殉职 破案1200余起累倒在抓捕现场

2014-06-13 10:59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张波)6月10日凌晨1时,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正科级侦查员张学军病情突然恶化,后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9岁。

  5月15日凌晨3时,张学军在侦办一起入室盗窃团伙案件时突感身体极度不适,晕倒在抓捕现场。为了不错过最佳抓捕时机,他醒来后仍带病咬牙坚持工作,直到18日把案件办结后才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他和战友们大吃一惊:骨癌后期!张学军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心系工作,不停地询问案件进展情况,为战友们出谋划策。

  拼命三郎:“老张这人爱办案”

  1994年从部队转业到后,张学军从普通民警做起,一直干到刑警队长,终把破案当事业,被誉为“拼命三郎”。

  和他共过事的战友都说,老张这人爱办案,办起案来又是出了名的“拼命”,快50岁的人了,破案抓捕还是喜欢冲在最前,破案的热情劲儿一点不亚于刚入警的小伙子。

  2003年6月,张学军在摸排线索时,无意中听到一个醉酒男子吹嘘自己的伙计不怕杀人。要搁一般人,可能听听也就算了,可张学军不这样,凭借职业敏感和破案热情,他断定其中必有隐情,便开始留意这名“伙计”,后经进一步侦查发现,“伙计”8年前曾在外地持枪杀人,后潜逃郑州并隐姓埋名。张学军一有空就琢磨着追捕“伙计”,先后化装过破烂王、上门推销员、环卫工、小区保安,在多次实地调查后,终于摸清了“伙计”的活动规律,最终将其擒获。

  2005年12月,登封市公安局抓获两名盗窃车辆嫌疑人,张学军作为市局业务骨干被抽调参与侦破工作。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工具、作案手法,张学军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个职业盗车团伙,他顿时来了精神,为扩大战果,他加大案件深挖力度,通过巧妙政策攻心,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崩溃,很快供述了2003年以来伙同他人先后在西安、宝鸡、濮阳、登封等地盗窃多辆轿车并转卖他人的犯罪事实。张学军随后带领民警辗转30多个地市展开调查取证,行程数万公里,通过不懈努力,他们先后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10余名,追回被盗车辆70余台,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00余万。由于张学军的突出表现,公安部专门为他记了个人一等功。

  2012年冬天,张学军带着几个年轻民警赴外抓捕,途中出了车祸,张学军胳膊骨折,但他硬是强忍疼痛,带着伤把嫌疑人全部关进看守所后才到医院就诊。“张队长那股拼劲儿,俺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啊!”同事白有锋告诉记者。

  当刑警二十年来,张学军先后主办或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00余名。其中,侦破省部级督导案件30余起、市局督导案件140余起、命案12起、“两抢一盗”案件 300余起、系列团伙案件160起。

  刑侦专家:“有老张在,咱心里有底”

  老张在郑州市公安局赫赫有名,破案中他喜欢钻研和探索,并善于传帮带,是郑州刑侦系统知名“预审专家”之一。2008年,张学军被河南省公安厅聘为“刑侦专家”。

  从破案“门外汉”到“刑侦专家”,张学军一步一个脚印。他挤出时间大量阅读刑侦书籍,并对自己破获的案件进行系统整理,详细总结了每起案件的侦办经验和教训。

  有段时间,他潜心研究案件,家里、车里、办公室和床头到处张贴着经典案例分析。久而久之,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破案分析法,比如如何确定犯罪嫌疑人、如何分析有关来往人、如何找到审讯切入突破口、如何选准蹲点抓捕时机等方法步骤,个别分析法还被在全市刑侦、治安系统推广应用。

  张学军善于从细微处找到突破口,善于琢磨犯罪嫌疑人心理,久攻不下的案件他接手后总能柳暗花明。2005年12月,在侦破一起系列盗窃案件时,主要犯罪嫌疑人吴某落网后拒不认账,审讯一时陷入僵局。张学军被请到现场后,他并没有急于审讯,而是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吴某所穿鞋垫上绣着一对鸳鸯,后了解到该鸳鸯系吴妻给丈夫所绣,由此断定夫妻俩感情甚笃,张学军调整审讯策略,采取情感突破法,通过做吴妻思想工作,在吴妻劝说下,吴某低头认罪。

  民警白有锋和张学军搭班了四年,算得上张学军的徒弟,白有锋对张学军也很了解,他说:“张队长的业务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跟他在一起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也乐于向年轻民警传授工作经验,加上总是笑眯眯一张脸,很有亲和力,同事们都愿意和他搭班,他带过的徒弟不下二十个。”

  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副局长王志刚说:“学军躺在病床上也不忘写写划划,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总结破案技巧,目的就是留下职业智慧,让年轻人破案少走弯路。”

  对话便条:“我心里更在乎的是工作”

  在张学军心里,工作意味着一种责任,他要对每一起案件负责,对每一名受害群众负责,他觉得自己首先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良心,至于亲情可以日后再补。而这一去,张学军对家人的亏欠将成为永远的遗憾。

  有同事掐算过,从警二十年来,张学军工作的时间远多于在家的时间,出差办案的时间远多于在单位的时间。回忆起父亲,儿子张秋迪印象最深的就俩字:太忙。

  张秋迪说,自从自己上小学起,父亲就没参加过自己的家长会,每次都是委托亲戚朋友去,连老师都忍不住问他:到底哪个是你家长?由于聚少离多,张秋迪在感情上和父亲渐生隔核,他不喜欢和父亲当面沟通,而是选择了留字条这一特殊交流方式。

  几年下来,父子间的“对话便条”有200多张,其中一张是这样写的:“爸爸,说实话,我真想当那些坏蛋,他们能和你面对面地相处那么长时间,你还能和他们交流。可我一两个月才能见你一次,每次时间又是那么短!”

  常年出差办案的张学军虽然是个孝子,但很难在父母面前尽孝。父亲84岁生日那天,张学军匆匆忙忙赶回老家为老人祝寿,老人高兴地挽起袖子亲自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正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吃饭时,一个请求协助破案的电话打来,一家人顿时都沉默了。张学军明白大家的心情,但为了一个刑警的职责,他含眼告别了这场难得的聚会。

  张学军的妻子叶丽为了丈夫能安心工作,辞去工作专心操持家务,面对丈夫的遗照,她几度哽咽:“学军很有责任心,是个好男人,我才义无反顾嫁给了他。他工作忙,我能够理解,但没想到这么忙,常常是十天半月不回家。”

  令人安慰的是,张秋迪如今也成了一名警察,张秋迪也从当初对父亲的不理解到非常钦佩。张秋迪告诉记者,他翻阅了父亲办过的众多案件,看到嫌疑人被抓获,群众的损失被挽回,他读懂了父亲,表示将会继承父亲意志,将父亲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