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的力量——焦裕禄精神在兰考

2012-04-25 16:00 来源:河南日报

“焦桐”在兰考县如今已蔚然成林,形成了一个有着5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100多亿元、解决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侯永胜 摄

焦裕禄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被人们传承着,弘扬着,发展着。而“焦桐”也成为一座雄伟的丰碑,供世人瞻仰。 侯永胜 摄

  丰碑的力量——焦裕禄精神在兰考

  这是一种引领希望的精神——共产党员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不畏艰难,引领群众谋幸福;

  这是一种民心所向的精神——共产党员牢牢根植于人民之中,践行着党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命运;

  这是一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共产党员以百折不挠、敢于突破的勇气和智慧,用伟大的实践发展着这种精神。

  1962年,饱受“三害”之苦的兰考,全县粮食亩产只有43斤。这时,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的是风沙、洪涝、盐碱、饥饿,甚至死亡;然而,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是饱满得闪闪发亮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焦裕禄从未离去。

  焦裕禄精神在兰考,传承着,弘扬着,发展着。

  在物质上,焦裕禄给兰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在精神上,他更为兰考人民留下了一座丰碑

  来到兰考,仿佛能听到焦裕禄的呼吸。

  阳春四月,兰考到处都是成片的树林,一个个村庄掩映其中,绿油油的麦地里长着一排排泡桐树,粉紫的泡桐花开得正盛,花香扑鼻。

  这是一处普通的乡村田园风光,但又不普通。

  村口、学校、街道,纪念园、塑像、碑刻,诉说着一位县委书记的故事,诉说着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

  其实,焦裕禄生前手植的那株“焦桐”,已是一座雄伟的丰碑。

  如今,“焦桐”已经变成一片“焦林”,亭亭如盖,她已不单单是遮风挡沙的“保护伞”,还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焦裕禄当年治理风沙的“农桐间作”模式,在兰考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5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100多亿元、解决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却把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种本色,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兰考党员干部。

  离兰考县城5公里,有一个双杨树村,因全村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成为当年焦裕禄命名的“四面红旗”之一。

  72岁的吴伯军老人,在焦裕禄任县委书记期间,是这个村最年轻的村干部,当时任团支部书记。

  “我见过10多次焦书记。从说话和穿戴上,那样子比老百姓还老百姓。”老人情不自禁地做着焦裕禄当年对大家讲话时的手势,不时用手擦着布满皱纹的眼角。“他那个吃苦耐劳的劲头,那种实干精神,那种对群众的感情,都是实实在在的。”

  焦裕禄逝世后的28年,吴伯军几乎任遍了所有的村干部职务,除了妇联主任。“干什么都是干,只要是能像焦书记那样为群众干活!”

  兰考县委书记魏治功说:“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泡桐、治风沙,也许没想到会给兰考人民留下一座‘绿色银行’。也许更没有想到,他给兰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正是受到这样的精神感召,1999年,已有百万家产的吴青云,被乡长请回老家双杨树村。此时的双杨树,7年换了8任村支书。

  精于管理的吴青云,并不想接这个带着“四面红旗”光环,实际已是组织涣散、治安混乱、群众贫困的落后村子的村支书。“正是焦裕禄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让我回到了双杨树。”吴青云说。

  “回来第三天,我家的屋子就被人点了。”这把让爱人吓得直哭的火,反而点燃了吴青云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决心,“有事和群众商量,和百姓永远坐同一条板凳,百姓不会不认账。”

  吴青云的这个“村官”板凳,到今年已经坐了13年。街上的嫂子们早已经不叫他刚开始时的“领导”,而是直呼小时候的“二孬”。

  上任一周,吴青云竟然说服了全村,一起修村里的道路。

  修路第一天,10多个村民开出了自家的机动三轮车拉土,第二天30多辆,第三天60多辆。吴青云承诺,修路期间,大家免费到自家的加油站加油。这一免就是2万元。

  2002年,建起了村委活动室,吴青云又贴了10多万元;2003年,全村建起了沼气池,所用的沙子、水泥费用,群众几乎没出,还是吴青云支付。

  10多年,吴青云自己的钱少挣了,但是双杨树村先进的“帽子”一一又回来了:

  2003年,双杨树村在兰考率先进入柏油路时代;2005年,双杨树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五好党支部”。

  集体致富,才是全村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

  2007年,吴天胜在双杨树村投资1100万元,建起了一个材料厂,用工都是村上的。这样下来,100多名双杨树村群众在家门口开始挣钱。吴青云还想到了有钱的亲戚朋友。

  吴天胜是吴青云的侄子。资产过亿的吴天胜,10多年前曾经跟着叔叔吴青云在外创业。2008年他又投资10多万元,为双杨树村通上了高档次的路灯。每年2万多元的电费都由这个远在北京的热心人“支付”。

  此后,双杨树村又出现了纯净水加工厂等10多个企业。双杨树村2011年跃居兰考首富村。

  吴青云体会最深的是:“你只要真正为百姓做一点点小事,他们就会记你好长好长时间。”

  南马庄,曾因一条河与焦裕禄结缘。

  1963年夏,焦裕禄冒雨到三义寨南马庄村探水情,看着围住村子的洪水,当即决定,“在这里挖出一条河来”。第二年夏,没有了洪水之患的南马庄群众自发兑钱兑物,在村头修了一座焦裕禄的碑,村里群众称之为“焦裕禄牌子”。

  “我是听着长辈们讲‘焦裕禄牌子’长大的,焦裕禄的精神境界正是我最为推崇和向往的。”40岁的村支书张砚斌说,“我在外有很好的职业,可村里却面临着发展困难。2000年,乡里、村里都推荐我当村支部书记,我没有犹豫。”

  村里公粮收不上来,张砚斌自己垫;村里人心不齐,他就领着大伙到焦裕禄纪念园学习;村民发展意识不强,他就拉着大家到外地参观。

  2004年,张砚斌在南马庄搞起了全省第一个农村合作社。其后5年,生态大米、快乐猪等南马庄生态农产品开始走南闯北。

  2006年夏,已经跃上发展新台阶的南马庄村民,再一次把“焦裕禄牌子”修葺一新,张砚斌让人郑重地刻上了“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十四个大字。

  “干再大的事业,也没有给乡亲父老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有意义。”张砚斌说。

  在兰考,你可以随时感受到焦裕禄精神的传承,那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更应该为后人留下可以传承的精神食粮。

  形势变了,创业的环境变了,焦裕禄精神中体现的踏踏实实、迎难而上的做事之风永远不能改变

  48年的时光,见证了兰考人民的干事风格。

  2009年3月,在上任后第一次全县全体干部大会上,兰考县委书记魏治功几乎连气都不换:焦书记为我们谋划的蓝图描绘得再好,不干,变不成现实;民心所盼,不可不干;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干一件成一件;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只好回去传达:魏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干,形势所逼。

  改革开放以来,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2008年,兰考人均GDP只有河南省人均GDP的一半。

  魏治功和新一届县委班子成员在焦裕禄墓前发誓:一定要让兰考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1962年,焦裕禄带领120名技术人员实地研究治理“三害”,一年行程2500公里,这是干。

  干的过程是:焦裕禄带着大伙,为治理风沙,一头扎进沙窝窝,舍生忘死,终于总结出“贴膏药扎针”治理风沙的科学方法;

  干的结果是:在肆虐了300多年的风沙地里,种活了100多万棵梧桐树苗。

  新时期,怎么干?

  让没有工业基础的兰考“强筋壮骨”,让兰考百姓生活快速实现富裕,这也是干。

  干的过程是:兰考干部出现两个工作法,一个是“四五六”工作法,乡镇干部在单位住够四天,所有干部干满五天,无私奉献星期六;另一个工作法是,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全年一半时间做本职工作,另一半时间也是本职工作,就是招商。

  干的结果是:2011年,兰考县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1.7亿元,其中亿元项目22个;兰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达到5.1亿元,绝对值由2008年的全省108个县(县级市)排名第103位上升到第40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5亿元,增长30.7%,增幅居全省10个直管县第一位。

  “过去,我们总认为外面的老板来挣我们的钱,现在才明白,搞好服务,人家发财,我们才能更快发展。”兰考县产业集聚区主任代鑫桥说。

  于是,兰考县产业集聚区创造了“四再工作法”:再烦也要注意语言,再急也要带着微笑,再累也得坚持,再苦也得干好。

  因集聚区项目落地集中,造成原先规划的电力容量跟不上。福建客商郭文顺半夜给代鑫桥反映。代鑫桥连夜带着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省电力公司反映增容问题。

  一周以后,郭文顺的企业如期开工;

  半年后,在郭文顺的联系下,又有6位福建同乡把企业、把资金、把希望放在了兰考。其中包括投资60亿元、生产电子产品触摸屏的福建百昱光电公司。

  魏治功认为,“新时期实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目标,必须转变领导方式,懂知识、懂服务,更要有广阔的胸怀。”

  焦裕禄纪念铜像,坐落在兰考县产业集聚区。“每天看到焦书记的塑像,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头,3年时间,一定要让集聚区成为第二个兰考县城!”代鑫桥说。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最高目标

  弘扬焦裕禄精神,发展兰考经济,向经济大县跨越,一直以来是兰考人急欲破解的命题。

  兰考的发展,与当代河南、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的吻合:

  20世纪60年代,兰考解决了“三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兰考解决了吃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兰考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的兰考,又有了新的描述:漫天风沙变为天蓝地绿,不毛之地变为产粮大县,农业为主变为工业支撑,外出逃荒变为邻家就业。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民生没有改善,就等于没有干出成效,就等于没有继承好、发展好焦裕禄精神。”兰考县长周臣良说。

  财力强了,有了“底气”的兰考决策者,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服务兰考群众“最根本”的事儿。

  2009年到2011年底,兰考县用于城市道路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等基础设施的资金就达10多亿元,城乡道路、城乡绿化、城乡文化等一大批公益项目顺利实施,城市功能和城市化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

  更多的民生改善,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兰考千家万户:

  3年来,全县有线电视由1万户发展到12万户,入户率71%,居全省前列;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全县10多万60岁以上老人从2011年开始每月领取60元的养老金,比全国提前10年实现了“老有所养”;

  3年新农合累计补偿资金2.3亿元,农民医疗保障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兰考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3年来,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3亿元,受益学生36万人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兰考,问不同级别、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同一个问题:焦裕禄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那就是他亲民爱民,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

  在兰考投资的长垣商人赵利军说,“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兰考一趟,这里城乡到处涌动发展热潮,红火的建设场面,和谐的城乡,注定这里会发生奇迹。”

  坝头乡张庄村,是上世纪60年代兰考最大风沙口的所在地,沙口宽度达4公里。路人行走艰难,自古就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在此打响了向风沙夺粮的第一枪。而今,村支书文伟清自编了这样一首诗:

  吃穿不愁,白面馍,热腾腾;拍黄瓜,熘洋葱,上午面条锅里蒸;晚上几个菜,喷喷香甜都不赖;喝着酒,叨鸡蛋,全家吃得真香甜;老婆抿嘴,孙女笑,奶奶高兴直鼓掌;不忘焦书记,这都是共产党给我们的洪福享!

  兰考火车站,一座普通的县城车站。

  正是这座普普通通的豫东小站,见证了兰考人民为了生存的几次进进出出:

  1962年,焦裕禄来兰考的第一天,在火车站看到逃荒的群众直流泪;

  上世纪90年代,知道了外出打工也能挣钱,兰考百姓又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兰考;

  “我17年共介绍了2万多名兰考人外出打工。”作为在兰考最早从事劳务输出的游富田说,“因为我们这里企业快速发展,群众都坐着火车又回来了。今年我就不再介绍劳务外出了。”

  最近3年,兰考各种企业吸纳本地劳力突破7万人。未来5年将全部消化本地剩余劳动力。

  “民生改善了,兰考一定能够激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魏治功说。

  如今,在兰考城乡,出行畅捷,就医方便,就学容易,生活水平与质量都得以提升正在成为现实。

  “当年焦书记带领村民拉耧种麦,九泉之下的他看到如今兰考发生如此巨大变化,该会多高兴呀!”双杨树村村民姚留学说。这位65岁的农民,组建了兰考第一支农民山地车运动队。“我们和城里人一样,也成了地地道道的‘驴’族。”

  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一切发展为了老百姓。

  兰考,因焦裕禄精神而富有。

责编:李娅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