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之冠”中国的喜与忧
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今年的竞争力排名上升一位至28位,巩固了作为最具竞争力的“金砖国家”地位——俄罗斯(第53位)、南非(第56位)、巴西(第57位)、印度(第71位)。
报告中,中国的硬件优势和软件劣势“跃然纸上”。庞大的市场是中国的长期优势,竞争力排名高达第二位;相较之下,位列第83和第65的技术就绪度和高等教育构成了中国软件条件的主要短板。
此外,报告列举了对中国商业环境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融资困难、腐败、税收规则、基础设施和繁琐复杂的审批和手续。
亚当·斯密(Adam Smith)曾说,市场规模越大,市场效率越高。然而,中国似乎没有利用好市场规模的优势。报告指出,银行业的脆弱性、市场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措施和壁垒、投资规则等也极大限制了中国的竞争力。
可见,要提高中国竞争力,改革是绕不过的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核心便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此外,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也是改革的关键。
不过,中国的积极面也不容忽视。报告指出,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情况依然喜人(第10位):通胀小于3%,预算赤字有所下降,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为22.4%,处于全球最低水平区间。不过,中国储蓄率仍高达50%,考虑到中国经济从投资转向消费的再平衡需要,储蓄率可能仍旧太高。
报告特别提出,中国目前总体趋势良好,创新实力持续改善,但仍非创新强国,不能骄傲自满。目前,中国已逐渐不再享有廉价劳动力,必须创造高附加值工作,以迎合不断改善的生活水平。
“铜牌得主”美国的挑战
美国连续两年提升了竞争力排名,一举超越芬兰和德国,斩获铜牌。“高处不胜寒”,美国的高位攀升确实不可小觑,然而其并非高枕无忧。
报告显示,美国的“晋升”归功于其在制度体系和创新力等领域得分较高,且在金融市场等方面有所改善。此外,卓越的大学系统鼓励科研商业化,也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力。今后,随着美国不断步入复苏轨道、失业率亦大幅下降,它可进一步发挥结构性优势,扩大生产力。
然而,美国仍前路漫漫。“对于美国而言,迎接未来的最大挑战便是突破两大难题:改善制度,扩大基建、教育等投资以弥补技能缺口。”世界经济论坛高级经济学家 Margareta Drzeniek表示。
她指出,目前美国对于基建的投资仅占GDP的0.6%,这低于任何一个OECD成员国。此外,美国教育质量亦存隐患:健康和初等教育质量位列36位,数学科学教育质量仅为51位。这对任何一个创新大国而言都是极大的隐患。
然而报告显示,上述两大难题的解决或面临阻碍。制度方面,美国在浪费性政府支出、政府官员徇私和公众信任度等指标上仍呈弱势;宏观经济环境(第113位)方面,情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回旋的空间:预算平衡(第130位)和政府债务(第134位)的恶化挤压了基建和教育等投资的空间。
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的竞争力呈现出新面貌——正在进行改革的国家与未实施改革的国家之间出现了分化。西班牙(第35名)、葡萄牙(第36 名)和希腊(第81名)等几个受到经济危机重创的国家在市场运作方式和生产性资源分配方面有明显进步。相较之下,由于对结构性改革迟疑不定,法国(第23名)和意大利(第49名)的经济“久病不愈”。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近日强调,结构性改革需要严肃对待,没有重大的结构性改革,财政和货币政策不会有显著效果,改革包括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改善商业环境。
点睛:创新和结构性改革
总体而言,报告的两大关键词便是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
至今,全球复苏仍靠宽松的货币政策驱动,而要实现长期增长、创造高质量就业、实现可持续繁荣,结构性改革不可或缺。
对于如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劳动力市场改革、技能人员再培训等需求凸显;发展中经济体近中期内面临的结构性改革压力远超发达经济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其在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结构性瓶颈,不实施广泛、深刻乃至是痛苦的多方面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或难有出路。
“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表示。(周艾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