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具备强大立体救援能力

2012-05-12 10:5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5月11日电:直升机第一时间突入“灾区”,军用重型舟桥架起水上“生命通道”……11日下午,在四川省崇州市举行的四川省2012年“5·12”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中,成都军区参演部队展现了强大的立体救援能力。

  演练在崇州市主演练场及绵阳、德阳等多个分演练场同步展开。成都军区共出动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力2000余人,装备200余台,主要担负演练课目中的集结拉动、开辟通道、生命救援、危化品处置等急难险重任务。

  14时,演练正式开始。

  “强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损毁,通信中断,形成救援孤岛……”

  “灾情”通报后仅仅几分钟,空中就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成都军区陆航某旅5架军用直升机出现在“震中”上空,空投下第一批救灾物资,机降应急通信装备和人员,并向指挥部报告了受灾情况。

  汶川抗震救灾中,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第一时间飞赴震中,为无数受灾群众架起空中“生命通道”,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

  2011年,这支部队由团扩编为旅,新列装了红外搜索吊舱、水上救生吊篮、森林灭火吊桶等10多种专业应急救援设备,成为西南地区应急抢险的“开路先锋”。

  “强震导致数千群众被河水围困,急需转移!”灾情就是命令,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舟桥部队闻令出击。

  岸边水花飞溅,50吨漕渡门桥被浮舟车倾倒进河中。很快,一座60米长的浮桥便搭建完毕。

  汶川地震后,正是这支部队用漕渡门桥构筑起通往震中映秀的水上“生命线”。如今,这支工兵部队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舟桥架设、水上救援、爆破抢险、道路抢通等多项任务。

  在重型舟桥旁,几艘冲锋舟来回游曳,一架小型直升机在低空盘旋,机身上“四川民兵”的大字清晰可见。

  “这是成都市民兵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的搜救侦查直升机。”正驾驶冲锋舟抢救落水群众的少校蒋伟强介绍说,“我们还配有动力伞、摩托艇、海事卫星电话等装备,可以在1小时内到达成都市所有区县。”

  汶川地震后,民兵预备役专业力量日渐成为成都军区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兵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演练场一侧,资阳陆军预备役工兵团的官兵手持热成像仪和雷达波生命探测仪,在成片的废墟中不断搜寻。

  “虽然我们是预备役部队,却配备有无人侦察机、投绳枪、搜救犬、排爆机器人等装备,可以执行多种救援任务。”这个团的上尉邓鑫磊自豪地说。

  类似资阳陆军预备役工兵团这样依托民兵预备役官兵组建的专业救援队伍,近年来西南各地已先后组建了230多只。

  成都军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次演练是对汶川大地震以来军区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一次集中检验。

  汶川抗震救灾以来,成都军区建立起涵盖工程、通信、医疗等相关专业的5支国家级、26支省级应急专业力量。一旦发生灾情,应急专业力量半小时内可完成首批出动准备,现役部队2小时内、预备役部队24小时内可全员全装出动。(刘永华 朱映涛 王德思)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