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快讯 > 正文

广东省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 确诊病例已过万

2014-09-28 15:42 来源:澎湃新闻网

  工作人员走进一户人家,帮忙检查花瓶是否有幼虫。CFP 图   

  工作人员走进一户人家,帮忙检查花瓶是否有幼虫。CFP 图

  广东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我国其他地区也有病例出现。

  9月28日,澎湃新闻从广东省卫计委获悉,截至28日零时,广东省登革热确诊病例新增777例,累计达10743例。截至27日零时,新增确诊病例834例,累计达9983例。

  9月26日,广东省旅游局官方网页发布的《关于做好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的旅游安全提示》称,游客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近期尽量避免赴登革热病例多发区域旅游。

  9月27日16时许,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何剑锋告诉澎湃新闻,“我们希望登革热疫情在10月份能够看到拐点(新增病例数量减少)。” 但拐点出现的时间,由滋生蚊子的积水彻底清理干净的时间决定。目前的病例都是1周前感染,经过潜伏期之后发病。

  何剑锋透露,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受到登革热的威胁,因为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在我国南方都有分布,在北京也有分布。

  广东省仅剩梅州市无登革热病例

  553例、881例、791例、899例、834例、777例……从9月22日到9月27日,广东省每日确诊的登革热病例数持续增加,截至28日零时,广东全省仅剩梅州市未出现登革热病例。

  9月26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近期第五次全省登革热风险提示,称广东全省登革热高发,广州市仍维持多区域持续多发状态。

  广州市是发病数第一的地区。截至9月26日零时,广州市报告7747例(含2例死亡病例)。佛山市是发病数第二多的地区,发病总数950例(含1例死亡)。

  9月26日,广东省旅游局发布“旅游安全提示”称,旅行社应加强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宣传,特别是针对前往东南亚的旅游团队,星级饭店、A级景区要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全面的灭杀蚊虫、清理积水行动,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游客应加强自我防范,加强学习登革热相关防治知识,近期尽量避免赴登革热病例多发区域旅游。。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何剑锋告诉澎湃新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目前所知的仅有的传播媒介。现在我国爆发登革热的地区基本都是白纹伊蚊传播的。“今年广东地区我们监测到蚊媒密度高于近年来多年的平均值。”

  何剑锋介绍,白纹伊蚊不在脏水或下水道里繁殖,只在小的、干净的静水中产卵繁殖,比如养花、养草的花盆托,水缸、阳台上的盆盆罐罐。这种蚊子在居民区里产生,再叮咬居民,容易出现聚集性病例。“通过对9000多个病例的研究,我们发现患病的以老年人居多,因为他们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

  因为广州25 左右的气温,最适合白纹伊蚊生长繁殖,7-10天就孵化出一代,所以,除了用化学的方法等快速灭蚊,关键还是要翻盆倒罐,清除这种蚊子的滋生地。否则灭掉再多蚊子,它们也会再次多起来。

  此前澎湃新闻曾报道,9月23日晚,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全市持续开展统一灭蚊行动。

  何剑锋表示,没了蚊子,有新增病例也不怕,因为不会人传人。这些白纹伊蚊相当于能燃烧的“柴禾”,患病病例相当于“火种”,每个月都有这样的外地来的“火种”投进来,把一些地方烧着了。如果被“按”住了,那就没事,如果没“按”住,烧成了森林大火,再灭它就难了,需要动用更大的资源。

  何剑锋称,目前广州是白纹伊蚊的数量明显减少了,但由于登革热的潜伏期在一周左右,未来一周可能会继续出现新确诊病例,希望在10月份会看到新增病例明显减少的效果。清除积水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做,继续减少这种蚊子的数量。由于登革病毒的潜伏期产生滞后效应,积水彻底清理干净后1-2周,才会看到明显的效果。

  广西、福建病例尚不确定来自广东

  除了广东之外,福建、广西、湖北省卫计委也先后通报登革热病例。

  截至9月25日,福建省莆田市共报告33例登革热病例。此前,建瓯市东峰镇发生登革热聚集性病例,截至9月21日18时,共发现确诊17例登革热病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通报称,截至9月25日,全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4例,其中南宁市30例,病人大部分是花鸟交易市场的从业人员。

  据武汉日报报道,湖北省8月以来也相继发现登革热患者,均为输入型病例(在外地感染登革热),因发现及时和隔离治疗,未造成登革热疫情传播。

  何剑锋透露,因地理和气候原因,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在我国南方地区普遍有分布,因此这些地区会受到登革热的威胁。

  他同时表示,由于人员流动、货物运输等原因,白纹伊蚊和病例可能从外地或国外流入。近期广西、福建等地出现的登革热病例是否是由广东传播过去的,“目前还不敢说,要拿到那里的病毒进行测序,分析序列后才可以确定。”

责编:王芳菲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