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捐髓反悔者应“象征性”地承担失信责任

2012-03-07 09:3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2011年4月1日,江苏一位姑娘被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同年9月份,她接到医院通知,一名上海女大学生愿意捐献干细胞。她因此进行了术前清髓,为手术做准备。在手术的5天前,她被告知捐献者因父母不同意反悔了。

  2011年4月1日,江苏一位姑娘被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同年9月份,她接到医院通知,一名上海女大学生愿意捐献干细胞。她因此进行了术前清髓,为手术做准备。在手术的5天前,她被告知捐献者因父母不同意反悔了。3月5日上午,捐献者再次同意捐献,但下午又一次反悔。(3月6日《扬子晚报》)

  捐献骨髓志愿者临时变卦的现象,近年来屡有报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透露,全国骨髓初配成功后,志愿者的反悔率20%.这还都是配型成功后的反悔,按照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大约在万分之一来推算,已报名成为志愿者且没有进行过配型化验的“准反悔者”还不知会有多少。

  近年来,在国外文明风气的推动下,不少年轻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志愿者已成为当今一种新时尚。正因为此,志愿者队伍中也不乏为了追逐时尚而一时冲动者。此外,由于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几乎等同于彩票中大奖一样低,也让不少志愿者心存侥幸———哪有那么巧就轮到我了?而即使配型成功了,自己轻松一个反悔,也不必担什么责任。因此,既欣喜于志愿者的荣誉,又不愿真正为此尽责的人,也就自然多起来了。

  从公益推广的角度来看,志愿者反悔率20%这一现实,对于志愿者权利义务的完善,显然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

  从朴素情感上说,志愿者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能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都是值得褒扬与鼓励的。即使出现反悔,也不应该过多受到谴责。但是,如果反悔给接受捐赠者造成了“雪上加霜”的效果时,朴素的情感就不能不让位于理性的责任了。比如,白血病患者在获知找到了与其初配成功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因而付出了数千元的高分辨配型检测费后,志愿者却又突然反悔,导致这笔钱白白打了水漂后,反悔者就应该做出必要的承担。捐赠的事反悔也就反悔了,但是因为有了你的承诺,才导致出现的这笔开支由捐赠者承担,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虽然这样的经济承担于被承诺者的治疗无补,但起码表达了一种失信的歉意。

  从捐髓反悔者这一现象,我们也不难悟出:对于年轻人加入志愿者,尤其是做出捐献骨髓这样的承诺,志愿者组织还有必要通过更加科学、耐心的引导,充满人性化的管理,使更多既有爱心又充满理性者走入这个行列,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结构更加优化起来。正像有关专家提醒的那样:捐献骨髓并不是从脊骨中抽取脊髓,志愿者填写的捐献志愿书是一份“生命的承诺”,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深思熟虑、下定决心后再做决定,一旦填写了就不要反悔。特别是配型初步成功并进入高分辨检测阶段后,务必遵守承诺。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