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东莞清洁工开车上班触痛了谁的“特权”

2012-03-08 11:18 来源:半月谈网

  男子吴建国在东莞一家工厂做“环卫班长”,他攒钱买了私家车代步后,进厂停车遭行政主管拒绝。该厂行政主管表示,老吴作为清洁工,公司已经对他够好了,不应有太高要求,而且打工人员买车也没必要,工资还不够油费呢。(3月6日《武汉晚报》)

  在世俗的眼光中,清洁工是收入不高、身份低微的弱势群体,能够骑一辆自行车去上班就算很不错了,可吴建国竟然花3万多元买辆二手越野车开着去上班,结果被工厂行政主管挡在门外。

  在一些人的观念和逻辑中,清洁工位卑钱少,好好上班就行了,当然不能享受车位。现在清洁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也过上了白领们习惯的生活,有的人就“不习惯”了,这是对清洁工劳动价值“想当然”且深到骨髓的藐视。

  清洁工开车上班犯着谁了

  清洁工开私家车上班,确实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这一稀罕事,厂方主管者的第一反应大概是不允许出现,于是就有了“不准普通员工开车上下班”这一条理由。然而事实证明,这条规定还没来得及写入员工手册中,故而无迹可寻,只存在于这位主管的个人臆想之中。

  这位主管,恐怕并不喜欢这种出乎自己常识和意料的“普通员工”行为,厂长经理坐私家车当然是合情合理的,普通员工特别是清洁工这种厂内“较低层次”的员工开了私家车,几乎就颠覆他的既有观念。

  而且,就算这是一条已有的规定,恐怕也涉嫌歧视。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上下班,乃是个人自由,只要不违法违规,普通员工开车上下班有何不可?难道吴建国开了私家车,就会影响到本职的清洁工作?恐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商榷。

  事实上,单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来说,员工拥有私家车是一件好事,可以节省通勤的时间和体力,从而更有精力投入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企业鼓励员工买车用车的原因所在,有些企业甚至把好的车位作为业绩奖励分配给包括清洁工这样的普通员工。从这点上讲,东莞的这家工厂的管理思维为什么就不能与国际接轨呢?

  至于“怕刮花了车找厂方扯皮”更是无稽之谈,这种预设立场的理由,首先就排除了刮花车之后正常的处理途径,如果刮花了车就一定要扯皮,那么还要保险公司干什么?以此为借口,说不得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普通员工的车之间互相剐蹭,可能并无问题;可万一刮花了厂长经理的座驾,恐怕厂区管理者就会觉得麻烦多多,干脆还是把吴建国便宜的二手越野车拒之门外,杜绝这种令人不愉快的可能。

  归根到底,吴建国遭遇的歧视,既反映了清洁工这一身份的尴尬,也折射出厂方在管理上的懒于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往往注重发挥人的潜力,这需要建立在尊重普通员工、关怀其各方面的诉求基础之上。清洁工是企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理应受到与他人平等的对待,这不能仅停留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的口号上。

  汽车的价值可以有贵贱高低,但员工的身份和人格应该在企业的管理中被一视同仁,清洁工开私家车上下班有无必要,是私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应该是厂方管理者可以代为判断的问题。既然厂内高级管理人员的停车问题可以得到解决,那么从平等的角度出发,就没有理由对清洁工停车的诉求进行搪塞。

  很多年前,拥有汽车还是中国的普通人不敢想像的,如今正在普遍地实现之中。清洁工的汽车梦,恰恰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正在飞驰的某种信号;汽车曾是富裕和身份的象征,而这也从少数人的专享向大众延及,并逐渐回归工具的本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曾几何时,手机也曾有过类似的社会标签,也许就是10年前,清洁工拥有手机也会引来“有无必要”的嗤之以鼻,但现在,相信再持此见者已所剩无几。当然,汽车与手机相比,还涉及相对紧张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比如道路通行和停车位分配,这或许也是清洁工开私家车面临阻力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一位有梦想的员工,理应被所在企业的管理者重视,而不是以成见的重锤粉碎他的追求和个人权利;尊重员工合理的个人生活方式,企业也会得到员工的忠诚回馈。(新闻晨报/郁潇亮)

  清洁工开车上班触痛了谁的“特权”

  在这件事中,首先应该得到确认的问题是:该主管拒绝老吴进厂停车是否有章可循?该主管对老吴声称员工手册里明文规定“普通员工不准开车上班”,可老吴翻遍手册也没找到这条款。之后记者采访时,主管不再拿员工手册说事,而是搬出新的理由——担心老吴的车停在厂内被人刮花引发纠纷。

  如此说辞根本站不住脚,它只能表明一点:主管拒绝老吴进厂停车,不是在执行工厂的规章制度,而纯属是将自己的好恶强压给职位比他低的人。每一个有违常理的行为背后,总藏着怪异的心理逻辑,该主管也不例外。

  在与记者的问答中,“我暂时还没有车,我也不希望在外面打工的人买车”这句话一下子把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无遗——我作为主管都还没买私家车,吴建国你不过是清洁工,凭什么开车上班?

  说白了,这是主管的嫉妒心理在作祟,在他潜意识里,“开车上班”是有身份之人的特权,哪轮得到扫地板的工人享受?“工资还不够油费呢”这样貌似体贴的酸话,更是将他对底层工人的傲慢与蔑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行径,不是赤裸裸的身份歧视又是什么?无独有偶,持有此论调的并不在少数,不少网友就赞同主管所说,认为老吴不该如此张扬,还是卑微点为好。

  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逻辑。我国没有哪条法律法规规定清洁工人不能买车开车,老吴买车的3万多元全是他辛苦打工所得,他在认真掂量后花自己的钱圆“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的梦想,碍着谁了?

  “人分三六九等”的封建等级观念太根深蒂固了,它渗透在生活每一个细节中,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势里,“底层工人”就是“贫困寒伧”的代名词,“开车上班”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怎能让他大摇大摆进厂呢?这就是该主管的逻辑所在。

  如果仅仅是心里这么想,也就罢了,可该主管却利用手中的职权逞一己之好恶,究其实质,依然是“权力侵犯权利“,可他做起来还那么振振有词,冠冕堂皇——这是这起事件的症结所在。

  遗憾的是,面对公然的歧视,我们除了谴责,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制裁该主管,一是因为法律在这方面尚属空白,二是因为这类事情在现实中太普遍了,以至很多人习以为常了。(红网/修仰峰)

  拒清洁工开车进厂有多少傲慢与偏见

  清洁工成私车一族是稀缺物,开私家车上班被拒,更是稀缺。可正是这样一个小事件,足以让人窥看到企业对员工职业尊严漠视的现状,更不要说建立一套平等、尊重的现代企业文明法则。

  若是深入到此次纠纷细节,任何拒绝进厂的说辞,其实都难摆脱工厂管理者傲慢与偏见的嫌疑。因为清洁工有没有权利买车,能不能开车进厂,既是个体权利问题,更事关企业制度管理的公平与公正。

  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任何企业的管理目标,恐怕都是想建立一套现代的企业文化制度。可一落到实处,就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生出“拒绝普通员工开私家车进厂”的怪胎来。这不是企业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而是压根没有形成一种平等、尊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本该平等的权利面前,也要严格按工种,三六九等划分,却忽视了它本该遵守的起码契约规则——员工与企业之间是劳动契约关系,员工出卖的只是劳动,而不是职业与人格尊严。

  在这个价值取向越发多元的时代,任何一种职业,其实都应该重新被审视,并予以正面评价。当大学生都可以去做掏粪工,硕士也可以去做城管时,实际上也意味着,人们对职业价值的解读,应该拥有更多维度。而职业价值的基点,就正在于个体权利与职业尊严。

  什么时候,人们不会因从事某种职业,被歧视、被侮辱与被伤害,在各种禁令规则面前阻滞不前;什么时候,人们不会因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卑贱、渺小与无能为力时,我们才能说,个体权利与职业尊严找到了归属与支撑,职业价值评判扫除了傲慢与偏见。(重庆时报/李妍)

  “清洁工开车进厂被拒”凸显人文关怀缺失

  清洁工吴建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省吃俭用,买下了一台二手车,圆了自己的汽车梦,这应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而公司主管以各种理由不许将车开进厂区,实为不公,令人寒心。

  行业无贵贱,身份无高低。严格意义上讲,同为一个单位的员工,清洁工与公司业务员、行政管理者甚至老总们只有岗位分工的不同,不应该有人身权益和人格尊严的差别,那么在执行厂规标准上也该一视同仁,岂能以职位高低和收入大小来划等级、定身份?如此漠视艰苦底层岗位的厂规和主管,莫非是重领导轻员工?

  作为一家公司,照说要多鼓励和支持员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处境和环境,改善待遇和条件。清洁工吴建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有车族”,这既是他个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是公司的荣誉和成就。

  如果是个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单位,就会千方百计为其提供方便,大开绿灯。而公司主管阻止其将车开进小区,显然有失人性化管理理念,也有违管理规章和法律规定,无疑是一种粗暴的侵权行为。(西安晚报/舒爱民)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