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也是重要的外交资源

2012-03-12 09:26 来源:千龙网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对于中国外交的态度是多样的,里面很多是正确的、基于爱国热情的,其中也有不少有用的、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也有一些网民缺少对外交观察的深度,因为他们还比较年轻。他同时建议,我国外交领域相关部门需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听取公众意见,帮助公众深刻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内涵。

  正如赵启正所说,一个国家的整体外交是由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所组成的。而所谓公共外交,按照外交部有关人士的解释,它是国家外交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外交部门与公众之间互动的加强,来引导公众、争取公众对本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公共外交的概念在欧美等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我们国家,人们对公共外交的意义仍不够了解,外交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有待加强。赵启正对此做出善意的提醒,的确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与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透明化有着因果关系。通过多种网络媒介,公众可以迅速而广泛地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从而对本国外交政策的得失做出个人化的判断。由于受到自身历史知识深度、国际政治素养等的局限,一些人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可能出现某种偏差,这是在所难免的。从近年来人们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和议论来看,的确有人经常抱怨“中国外交不给力”,也经常发表不同的意见。以这样的现状来观察,加强外交部门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的确显得非常迫切而必要。

  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的外交机构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重视和开展公众外交工作。外交部专门设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还建立起一套公共外交协调机制。除了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和吹风会之外,外交部负责人还经常和网民在线交流、回答网友提问,解释外交政策。2003年,外交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普通公众开放,数十名“外交迷”走进神秘的外交部大楼,与外交部领导面对面交谈,外交官们听到了普通民众“专业而尖锐”的意见,参观者则加深了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信任。2004年,外交部还向公众开放了部分外交档案,供民众查阅。所有这些工作的目的,都在于揭开外交工作的神秘面纱,释放丰富而权威的外交信息,强化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共外交氛围。可以说,在面向公众开放方面,外交部门不仅起步早、做得好,而且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

  在新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下,外交部门与公众的互动还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的努力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微博等网络事物的兴起,为外交事务的公共议论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但也加剧了公众意见的弥散与分裂。在这样的情势下,传统的沟通管道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开展更快捷、更即时的沟通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外交部门设立日常的线上交流机制,也显得不可或缺。不仅如此,公共外交的努力还应该从国内走向国外,从常规的形象宣传、自我营销走向价值传播、理念协调,通过更准确的了解、启发和影响目标受众,来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最近两年来,人们对国际事务和政府外交的兴趣越来越强烈,民意表达也日渐充分,无论是中东变局还是南海争端,无论是中日关系冷暖还是中美关系走向,都成为普通人的谈资。这种浓厚的兴趣,其实也是重要的外交资源,如果能够对之加以引导与整合,无疑会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