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要听见批评声需遏制反批评的权力冲动

2012-03-15 09:09 来源:华商报

  温家宝总理表示:对于网上的“拍砖”声音并不感到奇怪,这是正常的事情。群众许多批评的意见值得深思,而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温家宝甚至表示,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

  怎么看待网友“拍砖”?这其实是个很有现实感的好问题,原因不在于答案有多么高深奥妙,而是在一个“批评”声众但回应寥寥的现实里,公众对政府如何看待“批评”所寄予的希望。君不见,这几年,发帖举报者不时遭遇跨省追捕,偶尔有位“敢言”的官员或学者,便引来一片欢呼。这也间接说明了,今天,批评者所面临的尴尬与困难。

  的确,说真话会冒险,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可为什么还要去批评呢?这是因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单单从宪法来说,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41条进一步明确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可见,对于公职人员的批评监督权,是一项宪法权利。然而,在现实里,一些公职人员迄今仍不习惯于被批评,所以动辄对批评者“动手动脚”,乃至打击报复。

  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温家宝总理对于“批评”的阐述,何尝不是一份难得的“参考消息”和“行为指南”?不过,知易行难,要让对批评的正确认知,从一种个体认识上升为组织记忆,并深入骨髓成为公务人员群体的自觉行为,的确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无论如何,批评是公民的权利,而那些秉持公正立场的批评者,则往往是人群中的良心,他们应得到的,是尊重与宽容。然而,因为批评的对面常常是反批评,近乎水火不容,而当被批评者手握公权的时候,会直接改变博弈格局,结果是,批评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但恰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由此而言,我们恰恰不能失去批评,科学、民主的决策更离不开批评者的在场,言者无罪,我们需要清算并遏制反批评的权力冲动,这也是政治文明的内在需求。进一步说,也有必要检视已经或拟出台的政策是否有“伤及无辜”之嫌,或者成为权力者打击报复的工具?这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无中生有,比如,某些地方曾经创造性地炮制出“诽谤政府罪”,一度成为打击公民举报的工具,再比如,热议中的网络实名制,会不会带来变相堵塞言论渠道的担忧?这都需要决策者审慎而为。

  批评的好处无人不晓,但如果留恋于不被批评的“特权”而固步自封,将严重扭曲正常的官民关系,也正成为民主和改革事业的巨大障碍,这样一种现实不能任由滋长,必须让批评真正成为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禁忌,要听见批评的声音,需要先遏制反批评的权力冲动。某种意义上说,温家宝总理“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这可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垂范,地方政府不妨跟进。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