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劝儿进国企”错的是畸形的就业机制

2012-03-15 10:33 来源:华声在线

  来自河北的刘喜梅3年来10次来到重庆,劝自己的儿子回家,像其哥哥一样进入国企工作,端上铁饭碗。其儿子却希望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而不是守着一个铁饭碗,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为此,母亲和儿子发生多次冲突。(华龙网-《重庆晨报》3月13日)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其意为孟母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在我看来,刘母三年10次赶赴重庆“劝儿进国企”也是孟母三迁故事的另一个现实版本,只是一个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另一个为了孩子的就业,但从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良苦用心。可令人诧异的是,部分网友对刘母这种“爱”更多的是一种挞伐,认为母亲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说的严重点说是对孩子自由选择权利的一种侵犯。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刘母“劝儿进国企”是一种不可理喻亦或是无法接受的爱,但我认为,这种爱本身是没有错误的,真正错的是现实社会畸形的就业机制,以及不平等的就业机会。这些才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重点。

  为何刘母要三番五次劝儿进国企?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国企优厚的待遇和福利条件?相对诸多私企来说,撇过难以启齿的工资不说,福利、医疗等社会保险更是无从谈起,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连基本的用工合同都不当一回事,在缺乏约束机制的现实就业生态下,大多数年轻人都沦为用工方任意摆布的“木偶”,一旦侵权事件发生,过高的维权成本致使很多人选择了“沉默”。而国企则恰恰相反,政府在财政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让国企具备了先天的竞争优势,在盈利的情况下,员工可以分红,亏损了又有政府埋单,此外,国企在工资、医疗、保险等方面其他小企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优势资源分配不均,扶持政策的“内外有别”,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生态法则下,私企的就业条件只能更加的恶化。在这种逼仄现实语境下,刘母作出“如此之壮举”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问题是,刘母的好心为何却不能得到儿子的理解?细细咂摸后,我们也能够对事件背后的端倪窥探一二,表面上看是儿违母命,一意孤行,实则是当下青年现代择业意识与父辈一代传统择业观的激烈碰撞。当下,作为80后一代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充满激情,想在自己喜欢的天地里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即使前行的道路布满了坎坷荆棘,隐藏着无数的暗流险滩,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前行的脚步,这种为了梦想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在现实的当下更显可贵,理应得到呵护和鼓励,而父辈一代则希望有一个“安稳”的工作即可,兴趣和爱好根本就不值的一提,在父辈们看来,当生存都有问题的时候,还谈什么爱好还谈什么梦想呢,求稳、“铁饭碗”的观念给经历了“大锅饭”、“计划经济”父辈们烙上了深深的印迹。

  窥究刘母“劝儿进国企”的现实语境,我们的社会是否应该做更多的反思呢?在权势肆意侵占资源,“萝卜招聘”横行,阶层固化的当下,作为政府部门,更应该大力的去改革,为80、90后等青年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打破限制年轻人上升的“瓶颈”,诸如身份问题、户籍制度等等,只要有利于个体全面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都应该提倡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尽快扭转畸形的就业机制体制,改善恶劣的现实就业生态,建立和完善良性用工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一些非法用工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制裁,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做到人尽其才,激发个体的创新力和活力,我们相信,落实如上举措,不但会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还将极大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父辈们的爱也将不会如此的无奈和沉重。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