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名校”是亟待矫正的教育“畸形儿”

2012-05-14 08:30 来源:红网

  昨天是广州市小学统一报名的第一天。一些热门学校更是有家长提早两天开始守候。某省一级小学有一年甚至发现,前来报名的一个孩子户籍的门牌号原来是一个公厕。把户口空挂到名校地段内,达到择校的目的。有一家民办幼儿园,当记者询问是否还需要缴纳赞助费时,他伸出手指做出手势低声回答:5万。(5月13日《广州日报》)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每一位家长都有这样的初衷,这个无可厚非。面对众多家长对于“名校”的追逐,以及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教育部门要深刻反省。有的学校成了百姓心中的“名校”;有的学校成了社会的“烂摊子”。“名校”可以成就孩子的未来,家长想着法把孩子往里送;“烂摊子”自然也就成了“误人子弟”的学校,家长多“绕道”而行。虽然会有不菲的“赞助费”,家长嘴里叫着苦、心里喊着怨,还是在焦虑中趋之若鹜。不能不说,教育质量好与不好的差异,学校“名校”与否的差异,对于家长的心态,对于孩子的心态,对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校”的教育质量值得推崇。教书育人,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为首要任务。但是,从近几年“名校”在社会上的影响看,一种教育的功利问题,真的不应该忽视。谁的孩子在某某“名校”读书,谁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包括在“名校”里的孩子,也好像鹤立鸡群,不一般反响。而不能进入“名校”的家长和孩子,心理的感受上,也就自然落差很大,甚者还有可能抱怨社会的不公。就广州义务教育阶段而言,择校比例控制在10%以内。可想而知,一般百姓想进入这10%的“名校”份额之中,结果肯定是天方夜谭了。

  “名校”的产生和存在,还有一个现实弊端,就是会产生教育乱收费,甚至滋生一些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今年2月,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八条措施”明确提出,要制止跨区域招生和收费的行为。但实际操作中的捐资助学费,时常冠以“自愿”的虚头。从几千到几万,再到十几万的捐助费,在我国北京、广州等多地已经司空见惯。周瑜打黄盖式的捐助费,应该是国家令行难止的另类尴尬。作为校方,用自己的实力搞点额外收入,又可以多培养一些学生,当然两全其美;作为家长,能让孩子进入“名校”,当然在所不惜。投资孩子,就是投资未来。有这种甲方乙方的心态,国家法令不被架空才怪。

  学校的建制,都是各个地方最初的因地制宜。一片良好的建设心机,慢慢演变成了参差不齐的教育场所。对于那些“不入流”的学校而言,就真的不思进取?就真的自甘落后吗?这个问题倒不好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源稀少是个死情况。这里面就有一个城市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是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有的学校“吃不饱”;有的学校“人满为患”。各地教育主管单位责无旁贷。不能因为培养出两所“名校”而满足,也不能因为有两所“烂摊子”学校而感觉无碍大局。试想一下,如果各地辖区的学校都具有了“名校”身份,那些乱七八糟的教育乱象,估计也就无疾而终了。(作者:周靖国)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