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打工子弟多家暴催我们关注“务工病”

2012-06-05 07:42 来源:大河报

  六一儿童节期间,《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多家小学的数百名孩子,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成为家暴的“重灾区”,儿童受家暴存在难察觉、难介入、难干预的困境。

  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对象,这在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有诸多现实而客观的原因。比如一些打工者本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比如打工者忙于工作、养家,时常情绪不好,对孩子缺少应有的关爱等,这与进城务工者所处的艰难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略早一些时候,打工者进城务工,最大的困境和悲催是工资拖欠。那时,他们的子弟大多是留在户口所在地的农村。随着近些年城市对打工者的需求与关怀,打工者在城市中的生活、收入等有所改观。于是,不少打工者的孩子有幸与打工者一起成为城市一员。但打工者的孩子依然有着无形的身份标签,与城市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上的学校也不一样,不少孩子都进入了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自然无法和每个城市的公办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相比。而一些打工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打工的命运,对自己孩子要求过高,常常“恨铁不成钢”,再加上自己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总是利用“打打打”这个“家长的王法”,在孩子略淘气、不听话甚至成绩差时,就以暴力惩罚。

  还有一个不难理解的原因。由于打工者生存压力大,工作累,地位低,又缺少合理的发泄渠道,孩子往往容易扮演“沙袋”和“出气筒”的角色,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而留守妈妈等因为长期面对一个人持家养孩子,生活压力过大,又缺乏亲朋好友,也极容易拿孩子“撒气”。此前发生的四川留守妈妈唐成芬带儿喝农药自杀事件,5月26日北京丰台青塔春园发生的两岁和6岁的女童被其母亲砍死家中的事件,就是这个原因。

  “打工子弟多家暴”是法律之痛,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生存差距过大的社会发展之痛。它催促我们,不但要尽快出台保护打工子弟不遭受家暴的各种举措,更要从完善法律、制度入手,从根本上消除各类“务工病”。(刘鹏)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