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生命教育当是永恒的“开学第一课”

2012-06-12 08:11 来源:华商报

  青春不再容易让人黯然,但比这更残酷的却是青春年华的戛然而止。据媒体报道,6月9日,山东、湖南、黑龙江发生三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事故共导致16名学生溺水身亡。而在西安本地,5月3日~6月7日35天内就有12人溺亡。随后,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发出紧急通报,要求立即开展全面排查,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痛乎哉?痛哉!然而,学生溺亡的悲剧,早已算不得“新闻”。这些年来,每到夏日,总有相同的悲剧发生,教育部及各相关部门也一再发出通知,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共同看护好孩子,避免悲剧。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年复一年的悲剧,年复一年的强调,似乎效果欠佳,悲剧还是在不断重演——一种无力与沮丧之感油然而生。

  这是怎么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悲剧、那么多的提醒乃至警告,都无法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初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局。毕竟,与广阔的江河湖泊相比,无论是苦口婆心还是严令禁止,都显得异常渺小。所以,避免悲剧重演的唯一指望,只能是让孩子们将珍爱生命的意识,牢牢地镌刻在脑海最深处;也就是说,我们更应做好的,其实是生命教育。

  当然,社会各界年年类似的通报及警告,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但需要说的是,这样的生命教育,着实有些苍白与单调。如此,自然也就难以植根于孩子的脑海之中。因此,我们这个社会,应当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将生命教育进行到底,从而让所有孩子都能清楚地意识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遗憾的是,我们在生命教育这堂课上,做得远远不够。在当代中国教育中,分数俨然已经压倒一切,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眼睛中看到的,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为了分数,学校可以取消体育、音乐等“副课”,家长可以剥夺学生的节假日。此种状况之下,生命教育自然只能被简单异化为一系列“不许”。可是,孩子的脑中,又能留下几个“不许”呢?没有完备的细节,没有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再多的“不许”也只会被遗忘。

  在学生溺亡的惨剧发生之后,总有人站出来呼吁,多为农村地区修一些游泳场所,让更多孩子学会游泳。有必要吗?应该说,很有必要。可是,转头想想,孩子需要的又何尝只是这些?火场逃生的技能要不要学?地震发生时逃生的技能要不要学?……显然,这些都是孩子们应该早早掌握的,哪一项都缺不得。然而,现实却是,有不少孩子甚至连一项技能都不曾掌握。

  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生命教育远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那我们就只能在痛惜之后继续痛惜。某种意义上,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每个孩子永恒的“开学第一课”,都应该成为每个孩子永远的“人生第一课”。只有全社会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才能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我们才能完善各种细节,才能让孩子学会更多可以呵护生命的技能。

  衷心希望,在夏花绚烂的夏日之中,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快乐地绽放、嬉戏。(曹旭刚)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