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遇难者:国家的记忆和伤口

2012-07-28 07:19 来源:>

  7月26日晚,北京市有关方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7·21”特大暴雨因灾死亡人数的最新数据。在这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中,虽然气象部门提前做出预警,政府部门也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但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仍有77人不幸死于溺水、触电和山洪暴发等。随着救援善后的进一步深入,灾害遇难者的人数仍有可能增加。对这些因公殉职人员和遇难者,我们表示诚挚而深沉的哀悼。对于死伤者的家属,我们表示深切的慰问(相关报道见A5版)。

  当灾害来临时,人们最为关注的,无疑是受灾地区人员的安全状况和因灾死亡人数。对于一个人道和文明的社会而言,这种关切的道义性、正当性和急迫性是毋庸讳言的。北京市有关部门于7月22日首次公布37人遇难的数字后,连日来抓紧抢险搜救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核实遇难者人数和身份,以严谨和审慎的方式回应公众关切,显示出政府部门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新的遇难者数字的公布,也必然会再度触发整个社会的惋惜和悲痛之情,并进而引发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处置、救援和善后的多重反思。

  在已经确认的77名遇难者中,北京五环以内的死者有6人,核心城区有1人,其他人员基本集中在远郊乡镇。已经查明身份的66名遇难者中,有5人为因公殉职的公职人员。从遇难者身份和地理分布看,此次暴雨造成的惨痛人员伤亡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北京市的党员干部站到了抗灾抢险的第一线,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庄重承诺;二是城区灾害预警和救援较为得力,城区基础设施更能承受暴雨灾情的负荷,而远郊区县在应对突发灾害方面还存在多个环节的薄弱性。死者已矣,但死亡带来的精神震撼会长时间存在,死亡所带来的现实警醒也必然转化为更努力、更艰辛的工作。

  77。在新闻中,它只是一串数字。在信息传播中,它只是一个没有体温的符号。但是,对于遇难者的家属而言,对于始终关注着他人安危的民众而言,对于精神相依、甘苦与共的人道社会来说,77名遇难者的姓名和它所代表的那个“人”却是无比鲜活和不可替代的。每个遇难者都曾经有自己美好的生命历程,每个遇难者都有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未来梦境,即使是其中年仅8个月的婴儿,她也曾体会过生命的壮丽和爱的馥郁。每个遇难者,都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过特殊印记,当他们的轨迹被灾难所抹去,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存在,而是他们变成了记忆和伤口,变成了精神整体的一道泪痕。对这些逝去生命的深切缅怀,所表达的乃是对生命本身的无上敬畏。幸存者所表达的哀悼与自责,乃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的郑重宣示。

  在连日来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已经了解到部分死者的罹难细节。燕山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暴雨来临时他本该轮休,却和当班民警多次深入险境帮助疏散村民,在触电死亡前他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还是我先来吧。”房山韩村河镇的石姗姗骑车经过老河道时,遭遇山洪的突然袭击,她抓住一棵树,给丈夫通了最后一个电话,在惊叫过后就陷入黑暗的寂静。在广渠门桥下积水区,34岁的丁志健无法打开车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求救,事后人们发现他在绝望中撞破了自己的头。19岁的贾晓涵正值生命的花季,在暑期打工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暴雨,她虽然抱住了一棵树,但最终还是被山洪冲走。而更多的遇难者,他们遭遇厄运的情形还无法为人们所知晓,他们陷入灾难过后的致命缄默里,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就戛然而止。但是,我们从洪水退去的泥泞中救出了他们的遗体,我们想方设法找到了他们的名字,我们向他们寄予了最深沉的痛惜与哀伤。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不会被漠视,更不会被遗忘。

  北京所遭受的这场特大暴雨袭击是历史上罕见的,北京远郊区县的灾情尤为惨烈,而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更是普通人未曾经历过的。严重的灾情和惨痛的生命损失,给社会带来的心理震荡和精神创伤都是难以想象的。连日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寄托哀思,政府官员也含泪表达“对不起”,更多的人则投入到灾害救援、幸存者搜救、自救知识普及、灾害预警与防范的工作之中。遇难者数字和名单的公布,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让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城市建设的内涵,让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守望相助的分量。让我们每个人都对遇难者说一声“对不起”,让我们带着他们的名字同行,让我们带着所有逝者的光芒同行。夜晚的北京是悲伤的,但这座伟大的城市不会被悲伤所压倒。在缅怀中,我们将继续往前走。(蔡方华)

责编:李婷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