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中等收入陷阱":巴西经济发展的教训

2012-07-30 09:06 来源:学习时报

  巴西在经过1968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的快速发展以后,在 1974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此后,巴西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一直没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2002年后,巴西经济重新开始新一轮高速发展,但是直到2010年人均GDP才刚刚突破10000美元,仍然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巴西近40年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徘徊,给它的经济、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错失战略转型时机

  巴西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强本国经济独立自主的能力。“进口替代”工业模式使巴西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在1970年代末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部门。但是,由于巴西长期奉行进口替代战略,从而忽视了出口市场,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落后,造成了工业技术落后,技术设备陈旧,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于工业化深入发展。长期重视工业投资也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第一产业薄弱;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对内缺乏基础建设支撑,对外资金和资源的依赖性十分严重;第三产业由于非正规部门的急剧膨胀,而难于整体性规划发展,更难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动力。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这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西方国家陷入经济萧条,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同时,基于微电子技术的信息技术迅速传播,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世界产业结构开始进行优化升级。在国内国外的挑战和机遇面前,巴西依然 “举债发展”,继续推进耐用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错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时机。

  20世纪90年代,巴西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并主要以依赖外资为主求发展,试图稳定经济,实现经济现代化。虽然贸易自由化和吸引外资在开始时还算顺利,但是1990年代后期,巴西遭受了这样的结果:国际收支账户出现巨额赤字;基于过高估价的汇率手段实现的经济稳定,附带了很高的而且是难以弥补的代价进口的结构性增长,致使本地企业无法抵御具有廉价优势的进口产品、组件和散件,它们越来越多地替代国内生产的产品,国内生产多被其摧垮;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规模大而附加值低的商品生产部门,主要商品部门是原材料部门(农业、自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等部门),相对而言,产业转型水平较低。19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带来的只是巴西的去工业化。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一国经济的低成本优势将会逐步丧失,为与发达国家抗衡,必须提高研发能力和重视人力资本,进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发展中高端市场。

  20世纪70年代末的能源危机迫使世界产业结构开始进行优化升级的时候,巴西经济开始衰弱。1980年代,巴西的投资大幅减少,致使巴西难以引进所需的新技术,持续的财政困难和外部压力也使主要国有技术研发中心的改革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政府面对外汇与通货膨胀危机一再引起的困难已经无力做出必要的协调或前后一贯的调整措施。1990年代,受“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巴西政府开始大幅削减公共财政预算,研发投入急剧萎缩,本土优秀研发机构被弃置。同时,跨国公司对巴西本土企业大肆兼并重组,巴西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被进一步削弱。在这些情况下,巴西已无力构建和培育必要的条件来促成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的兴起,并进而实现以技术革新带动新一轮的资本积累。

  巴西科技进步与创新长期不受重视,R&;D(研究与发展)投入强度低,始终在1%以下徘徊。2004年以前,巴西法律禁止政府直接资助公司的创新行为,也不允许公司雇佣大学研究人员,这使主体间缺乏交流互动和衔接,不仅阻碍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经济,也阻碍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责编:周艳博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