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6000人次看病”的军训无疑像一记警讯

2012-09-18 07:42 来源:红网

  日前,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为了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中国将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9月16日《中国青年报》)

  3500名学生军训,6000人次看病,这意味着平均每名军训生要看病一次多,大学生体质之羸弱令人瞠目。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体质下滑并非肇始于大学。毕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建设尽管还存在诸多不足,但相比中小学,无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是学校体育设施的数量都明显优于前者。多数大学不仅有足球场、篮球场、体育馆等“老三件”,还配备了网球场、游泳馆、甚至高尔夫场,漫步大学,随处都能看到运动的身影。

  事实上,北大军训“6000人次看病”的病根早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种下。这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指标不断下降,“小胖墩”、“眼镜娃”人数持续攀高中便可见一斑。至于某年中韩少年足球友谊赛——在双方球员年龄、身高、体重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仅仅35分钟,中国队便以0∶6惨败。且赛后,韩国队员有说有笑地返回休息室,而中国孩子却瘫在草坪上气喘吁吁——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更是令北体大校长杨桦痛心疾首:“再不及时改善青少年体质,国人难免又要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

  青少年体质堪忧,一方面显然是应试体制造的孽。尽管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阳光体育”的真正开展至今局限于小学阶段。这是因为,在中高考指挥棒没有改变,甚至“小升初”、“幼升小”都日趋严苛化的现实下,即便学校每周留出2到4课时的锻炼时间,上进自觉的“好学生”也会充分利用抓紧做题。换言之,只要应试体制不改,即使把“体质评价”的范围延伸至中小学,最终“收获”的也只能是统计上的“合格”。

  另一方面,不良的家庭氛围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氛围的形成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文化心理的因素,也受应试现实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宝贝子女脱不了干系。很难想像,一群甘愿配合子女“演双簧”以求逃避军训的家长,怎么可能培养出身体过硬、意志坚强的下一代。其子女因惧怕军训“像火上烤、锅里熬一般痛苦”而叫苦连天,泡病号,甚至退学也便不足为奇。难怪有教育专家感叹:“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长”。诚哉斯言!

  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以此观照,“6000人次看病”的军训无疑像一记警讯:如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不让相关措施停留在纸面上?不仅拷问高校当局,更直指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普天下的为人父母者。(王垚烽)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