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出国考察遭质疑

2012-10-27 09:13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名工作人员近日将出国考察,遭网友质疑非正常使用善款。对此,中华儿慈会回应称,考察费用来自基金会的理财收益,肯定不会动用公众善款。考察是为了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基金会接轨。

  中华儿慈会的回应让人瞠目,难道基金会的理财收益就不是善款吗?没有善款何来收益?理财收益是民众捐款的次生品,也属于善款范畴,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否则就是在糟蹋公众爱心。中华儿慈会“不用善款”的说辞,不像自我辩护,更像自打耳光。更让人担心的是,不拿理财收益当善款造成的浪费还有多少?

  儿慈会还说出国考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难道接轨就一定要出国吗?学习人家的理念和经验确有必要,但没有成本更低的方式吗?公众的质疑,不是针对出国考察本身,指向的是此次活动的必要性。儿慈会不应用外交语词来回应,拿出更为具体的理由和论证,才能赢得认可。透明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但只有清晰具体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透明。

  注意到,儿慈会也很注重公开透明,据介绍,其官网的在线捐赠系统可以即时显示和查阅,线下捐款一到账即可在网上公示,每月支出情况均可在官网查询,相比不少基金会的财务不够公开,儿慈会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不只限于具体财务,也包括各项慈善事务,不只是资金流向透明,还包括每笔资金使用必要性论证的透明。

  必要性论证,一是看能否实现初衷,二是看有无更经济的替代方式。以出国考察为例,只要慈善机构能拿出充分理由,确定能学到其他方式难以获取的经验和直观感受,并将所学所闻所见及时公开,也不至于被唾沫星淹死。而和国际慈善组织的交流也不限于走马观花的考察,其他如人员的互换、线上经常性的沟通,效果可能更好。

  自去年郭美美事件后,中国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饱受质疑。一些质疑有时看似“苛刻”,但实际上是种“呵护”,因为这有助于慈善机构的涅槃重生。慈善机构只有拿出更多的诚意和谦卑,及时清晰地回应舆论关切,让公众看到在审慎使用每一分善款,如儿慈会的宗旨“以慈为怀、从善如流”所说,才能取得民众信赖,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韩青)

责编:王涛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