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今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如何反思末日预言

2012-12-22 10:04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伴随着今天太阳的升起,世界末日的阴霾烟消云散,但是反思不应因此而停止。今后,玛雅预言可能将被人们淡化甚至忘记,作为亲历者,我们有责任记录下由此带来的顿悟和反思。

  今日关键词

  玛雅预言

  今日评论

  预言源于宝贵的预警意识

  玛雅预言不是以谣言的形式诞生的,虽然早有学者觉得后人对预言内容存在错误的解读,比如有人认为那是说人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就像过元旦一样;有人认为是说从这天起人类文明要揭开崭新的一页等。但是,仍有不少人对末日论“情有独钟”。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玛雅人已经拥有了非常发达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而推出这个预言的玛雅精英团队,依据的是过去人类大灾难发生的周期,甚至他们曾经准确预言过以往的几次。这让同时代的人无法轻易地否定它,忘掉它。但是,这则预言为何持续了这么久,即使到了科技、信息时代它仍有如此庞大的市场呢?

  最基本的原因,是目前的人类仍然像玛雅人一样对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恐惧感。现代科技非常发达了,但对于特大型洪水、地震、飓风、火山爆发等,仍然无法预测;对于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北极冰山融化及海平面上升的现实束手无策,对小行星等“天外来客”对地球的撞击也心存忧虑……现代人最想得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灾难发生的时间表,然后有计划地制定和落实自己的逃生办法,而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正好可满足这一心理,于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到了近代尤其是最近几年,文化界的娱乐精神和商人们的利润思维又对其推波助澜,使其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话题。

  但这并非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杞人忧天”。恰恰相反,这则预言的诞生和后来的“炒作”都源于人类弥足珍贵的忧患、前瞻和预警意识。毫无疑问,对未来的预言伴随着人类整个的成长过程,比如《易经》中对战争胜负的占卜,比如几百年前天文学家对行星运行轨道的判断,比如近代的天气预报,比如科学家对某些大火山爆发时间的大致估计,比如海平面的升高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大致时间等。不同的是,由于人类经验、科技水平的不同,这类预言越现代,就越显得靠谱、准确率越高罢了。

  从这个方面看,人类的预言尤其是悲剧性预言,是人类保护自身、保护文明成果的一种本能和智慧,是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机制,人类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建立了辉煌文明,与此有很重要的关联,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如果没有最初的对天气预报,就不会有今天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比如,越是经常发出悲剧性预言的国家,他们的防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就越强。在今天的日本,他们的作家不厌其烦地写出许多类似于《日本沉没》、《日本即将崩溃》、《日本危机》、《日本的悲剧》等反映日本不可避免要走向灭亡的书籍,其中一些还拍成了电影,但日本不但没有因此产生恐慌、绝望等心理,反而让日本人养成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在真正的大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从容面对,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可抗八级地震……

  危机教我们学会直面死亡

  末日意味着死亡,有人尽管不相信有2012,却在微博上写了“遗书”,还有人调侃着自己的墓志铭。末日虽暂时没有来临,却让人直面思考了一回死亡——这个中国人一直忌讳谈论的话题。

  在死亡面前,很少有花哨的东西,而是最真实的反应和情感。面对死亡,有人坦然面对,淡定处之;有人想到亲人,想到对生的留恋;有人惊慌失措,无暇思考;也有人为了求生做出为人不齿的事情。死亡犹如一面剖视自我的透视镜,折射出最真实的人性。因而对死亡的思考,可谓是对自我对人生最深刻的反思。

  面对死亡,恐惧往往是第一反应,这无可非议,对死的恐惧正是对生的眷恋。而恐惧之后的思考更具意义。对死亡的思考,让人更真切地明白生的意义。假如没有死亡,就无所谓珍惜生命,有终点的人生,才能督促人们更好把握生命。绝症病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都会过得格外珍惜,也往往会选择更有意义的生活。而“末日”当前,无论墓志铭还是遗书都是人们对生的价值的总结,不少人表示要以更有意义的生活来迎接“末日”。

  只有思考死亡,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进而更深刻地思考生命的价值。谁都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道理,生老病死乃宇宙之恒律。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无疑是掩耳盗铃,忌讳谈论死亡,只会让人忽略生的价值,忽略对生命的珍惜。可以说,末日说让我们有了一次直面死亡的机会。直面死亡,才能感受活着的美好,才能思考人生的价值;直面死亡,才能明白活着并非人生的唯一价值,才能不做苟且偷生之人。

  也许末日一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娱乐,但是透过思考死亡,很多人真切地感悟了一回人生,这也算是末日说的一份功劳。

  常识匮乏才是真正的危机

  所谓世界末日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玛雅人预言之外,牛顿认为世界末日将定格于2060年,有人在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发现,达·芬奇预言4006年11月1日将是世界末日。类似的预言,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屡屡出现,从人类最古老的世界末日预言,到如今比较著名的有历史记载的就有30多次,如果预言全部属实,大大小小加起来,到今天地球恐怕已经毁灭上百次了。

  面对“世界末日论”,人们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一方面,有人对这个日子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最起劲的莫过于各类商家,无论实体商店还是网络店铺中,以“世界末日”为主题的商品汗牛充栋,世界末日俨然成了商家炒作的噱头,无数人急欲从中分享末日经济。另一方面,有人对这个原本平常的日子产生极大恐慌,有人抢购蜡烛,有人伤害无辜,有人则自己动手建起了诺亚方舟——搜狐微博名为“末日日记”的博主,因深信世界末日论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十余万元积蓄躲进深山老林建造诺亚方舟,她独自挑选末日避难场所,从网上定制逃生舱,自己动手制造滑翔机,自制热气球。

  非典之时,有人抢购板蓝根;世界末日,有人抢购蜡烛;就连日本地震海啸,也有人忙着抢购食盐。每次危机出现,总能激起恐慌。当所谓世界末日的预言尘埃落定,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反思。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普知识,面对可能降临的灾难,有人因为常识匮乏而缺少警醒意识,过度消费甚至娱乐化危机预言;同样是因为常识匮乏,有人闻风色变、以讹传讹,为社会紧张情绪推波助澜。这两种思维方式,显然都不可取。

  实际上,2012年12月21日只是玛雅历法第五纪的最后一天,玛雅人自己从来没有说2012年是地球末日。一个以讹传讹的“世界末日”,令很多人愁肠百结,伴随着今天太阳的升起,世界末日的阴霾烟消云散,但是,反思不应因此而停止。面对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既不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也不该漠视危机过度消费,理性思考、审慎对待才是应有的态度。由此,不仅需要公众掌握更多科普知识、懂得怎样去分析判断,同时也对政府层面的灾害预警、信息公开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玛雅预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历过这么一场变故,没有引起我们丝毫的改变。倘若如此,危机仍将继续存在,这种危机不是来自谁的预言,而是源于我们对常识的匮乏,以及对预警的蔑视。(岳建国 赵志疆 孙晓曼)

责编:刘占英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