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徐娟:中国举办体育赛事多如牛毛须反思

2012-12-27 08:56 来源:北京晨报

  以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展示地方形象的名片,这是我国很多城市的选择。公路自行车、马拉松等有助于展示城市景观的比赛在中国持续走热,今年全国仅“环”字头的国际公路自行车比赛,就举办了近100个,全国还有20多个城市举办了国际马拉松比赛,办赛所需花销多数由政府承担。(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在国际上,依靠体育赛事创出城市品牌,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而且不止一个,其中还不乏一些小城市。比如,英国的温布尔登因为网球赛而闻名;奥地利滑雪胜地因斯布鲁克由于举办过众多冬季比赛而闻名。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城市也都具有品牌赛事,包括纽约举办的美网、墨尔本举办的澳网等。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一些城市把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展示地方形象的名片,是在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似乎无可厚非。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承办体育赛事时,却是有选择地国际接轨,最为突出的就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上。国外体育赛事通常由体育协会等民间团体或企业主办,具体的业务由相关专业公司来操作,政府只是起到监督、管理、服务和支持的作用,绝不可能成为举办一项赛事的执行者。而在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大包大揽而且事无巨细,这种管办不分,很大程度上导致体育比赛从一种纯粹的体育活动蜕变为体现政府政绩的“盆景工程”。

  体育比赛一旦与官员政绩挂起钩,后果就不堪设想:大型体育场馆立马儿开工,财政拨付一路绿灯,开闭幕式奢华,比赛奖金一掷千金,赞助购票摊派企业……为了营造赛事的“受欢迎度”,甚至还不惜花钱买“观众”观看比赛。赛事结束后,曲终人散时,留下的是看不见的巨额财政亏空,看得见的闲置体育场馆。

  作为地方政府,抓经济促发展,还得把一门子心思花在老百姓赞成和拥护的事上。那些靠吸引眼球,另辟蹊径打造城市名片的“过度消费”,只会误国害民。往深处讲,抵制这种政绩冲动,需要公共财政的透明运作,需要社会公众的有力监督,更需要法律制度的强大约束。

  (徐娟)

责编:李婷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