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南都:丰富政治参与渠道 让政府行为更清明

2013-01-22 07:59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长陈建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民众政治参与话题,指出要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和公众征询制度,积极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推动网络问政。联系近来广州几个重大项目产生的民意反响,不难看出政治参与的重要性,藉此机会,有必要对此话题相关期许作一些重申。

  报告将政治参与归纳为四个坚持,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政府拓宽政治参与渠道,践行的是现代政治互动原则,政府有必要尊重和倾听民间的意见表达,从民间智慧中撷取精华,此为“问政于民”,另外,民众提出批评甚至是反对意见,都可追溯至公民应有之权益,此为“还政于民”。当下民间问政渐成气候,不排除各种渠道的意见表达曾让有的政府部门为难,然而若抽象其中的意义,不难看出,它实则是现代政府运行的常态。

  当前中国社会政治参与渠道有限,虽然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普通民众的意见表达往往陷入自说自话,说与听之间尚有层层障碍。若非“一致反对”,民间的诉求往往难得伸张。以近来引发舆论热议的白云山隧道话题为例,民间与政府展开博弈,反对建设白云山隧道的意见颇有民意基础,基于此,近日广州市建委宣布,白云山隧道项目将暂缓实施。这看似是反对者的胜利,然而,回顾此事件不难发现,反对意见的呈现,以及反对意见的被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白云山隧道方案出台即是“即将动工”之时,这意味着此工程在规划过程即忽视了民众的意见表达,而在市建委、规划局联合各界代表召开的研讨会上,原本喧哗的反对声竟演变为多数人支持。

  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2011年规划实施的九龙海项目上,该项目在论证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即被纳入“亮点工程”,基于项目定位和自然条件,有专业人士即提出质疑,即便如此,广州市依然要求加快推进。

  为何汹涌的反对意见被忽视,而政府决策却一意孤行?除了领导意志的作用外,有必要反思当下的政治参与。民众表达意见固然重要,但要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则有赖于规范的制度传递。若反对意见只是通过媒体等中介,以“舆论认为”的形态来呈现,难免会减弱其背后的呼声。显然,惟有制度嫁接,使其成为被制度认可甚至吸收的声音,问政才有意义。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网络参政问政制度化”,今后政治参与制度建设或将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的制度构架中不乏适应于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渠道,其中的典型是听证制度。然而目前它的吸引力有限,这其中,有必要反思制度自身的权威和公信力。“听证专业户”的出现,貌似与民众日趋高涨的参政热情不相称,然而却透露一个无奈的事实,即在很多民众的潜意识中,听证制度并不能反映民间意见,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它已沦为了政府的代言人。

  如何让政治参与渠道切实有效,并使之成为民众政治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是接下来制度建设努力的方向。

  针对白云山隧道项目民间出现大量的反对声音,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出面表态“从公共理性角度出发,要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围绕此工程,南都曾发表多篇社论,呼吁政府听取民间意见,让决策更科学,而在市建委作出暂缓实施的决定后,昨日南都也在社论中期待从中总结制度遗产。为民众政治参与提供制度渠道,这无疑暗合了当下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事实证明,反对的呼声一旦演变为群情激愤,它在左右政府决策之余,往往也将影响社会稳定。在近来的一系列重大事项中,广州民众表现出较高的政治参与意愿,以此为契机,为民众的参政热情提供制度保障,让社会更活跃,让政府行为更清明,显然皆为你我所愿。

责编:李争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