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澧河污染”不能一“洗”了之

2013-04-19 17:48 来源:映象网

  近日,不少河南漯河市民发现,颜色发黑、味道腥臭的澧河一夜之间竟戏剧性地变清澈了。原来,当地有关政府接到反映后,紧急从上游燕山水库购买了500万方清水“洗”去了污染。

  表面上看,当地政府并无不妥,用纳税人的钱买水改善纳税人的饮水质量合乎逻辑,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似乎还应该叫好。但问题是,澧河污染的始作俑者、监管不力者是不是也应该“买单”呢?地方政府一边回应说,经检测,澧河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发现工业污染源,一边紧锣密鼓地导演了污水一夜变清水的“戏剧”。这里面,“神马”是“神马”呢? 

  如果说地方政府有意包庇污染企业,似乎难以置信。姑且揣测一下当地政府的心理,无非是政府的脸面要紧、干部的“乌纱帽”要紧、地方的“GDP”要紧。殊不知,从源头上、监管上治理污染最要紧,从观念上、作为上造福一方百姓最要紧。地方政府买来的不是水,买来的是一块“遮羞布”。用纳税人的钱来“遮羞”,不追责、不问责,客观上纵容了污染行为,只怕是将来会不断地蒙羞。于此,“澧何污染”不能一“洗”了之。

  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干打雷不下雨”的“撂荒地”。在“GDP”论英雄的风气下,“绿色官员”的上升通道并不畅通,相反,“只领风骚三五年”的自私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甚至离任后哪怕污水横流的不负责态度则相当有“市场”。领导干部个人的“理性”选择不可避免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一边治理一边污染、越治理越污染的现象不断上演的症结就在这里。

  美丽中国,不是“梦”出来,而是“治”出来的。“澧何污染”尚且可以人为来“洗”,那“华北雾霾”呢?如果不是“北风”那个吹,又当如何?同理,政府形象不但要“树”在老百姓的眼里,也要“树”在老百姓的心里。 (河南电台评论员 金声)

责编:刘占英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