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徐立凡:追思爆炸男罹难者 通力反恐怖

2013-04-20 09:05 来源:京华时报

  在追思波士顿爆炸案遇难者的同时,不应忘记,放下猜忌,提升合作反恐等级,仍是需要长期建构的目标。

  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追思和善后工作在中美两国同时展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意委托有关部门转达对遇难学生的悼念、对受伤学生及两位学生家属的慰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地时间18日举行的遇难者追思会上对中国留学生吕令子的罹难表示哀悼。波士顿大学宣布设立“吕令子奖学金”,用来帮助将来赴波大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到一天已筹集56万美元。

  纪念波士顿爆炸案遇难者,首先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理念。珍视生命价值,无远弗届,无族群之分。无论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发育有多大差异,敬畏生命都应是起码的文明底线。这几天,中美从政府到民众表现出的哀痛之意、追思之情,感受到的情感共振,显示了人性的共通之处,也是对生命价值的一次彰显。更广泛地说,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下,生命价值、人的尊严都应远超其他考量。

  也因此,纪念波士顿爆炸案遇难者,不能异化为对悲剧的“消费”。所谓“消费”,微观层面是指不要违背中国遇难留学生家属意愿进行哪怕是“善意”的干扰,宏观层面是指不应利用悲剧“设置”利益。比如,多媒体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难以合议的时代。即使是具有显著恐怖主义特征的这场爆炸案,也难免各种各样的解读,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甚至意见对立。无论有多少不同,都不应偏离常识。成熟社会,一定是有价值基准和行为范式的社会。

  纪念波士顿爆炸案遇难者,也再次证明恐怖主义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共同考验。恐怖主义从未远离,所变化的只是其发作的形式、种类和量级。波士顿爆炸案告诉我们,在各国反恐机制趋于健全,恐怖主义活动空间有所缩小之时,其攻击目标已经更多地转移到普通民众身上。面对恐怖主义,没有人可以天然置身事外。然而,迄今为止,包括中美两国之间在内的反恐机制还远未完善。有的时候,合作反恐还因为设置双重目标、战略互信不足等原因有所漂移。在追思波士顿爆炸案遇难者的同时,不应忘记,放下猜忌,提升合作反恐等级,仍是需要长期建构的目标。中美两国,同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大国,中美两国民众,同是爆炸案受害者,在这方面的建设尤需强化。

  中美两国,处于典型的“竞合”模式中,但在维护公民权益、反恐等方面,具有价值判断的一致性和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在追思波士顿爆炸案罹难者的同时,夯实合作基础,此其时也。中美的情感共振应发挥出建设性能量。

  (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