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青峰:生命教育不必回避死亡话题

2013-07-06 08:39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据《东南早报》报道,放暑假明明是件很开心的事,但台湾台东大武中学却出了一份让家长傻眼的暑假作业,要学生写“我的遗书”的作文题目。家长认为不妥群起抗议,校方虽然取消了作业,但仍强调身后事的教育很重要,日后将融入教学课程。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心灵与智力更为均衡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校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以至于学生在成绩之外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一些极端事件也因此不时见诸报端。如何教育学生懂得善待生命、学会更好地生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所急需关注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所谓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以撰写遗书为代表的“死亡教育”,则是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以给自己写遗书为标志开启生命和死亡教育,这在国外早已不再新鲜,即使国内也不乏先例,然而,台东大武中学的做法不仅遭到了学生家长的反对,互联网上也是一片质疑。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并接受包括“死亡教育”在内的生命教育,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给自己写遗书正是一种生命教育的启蒙。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逾越,恰恰显示出珍惜生命的宝贵,以及拼搏奋斗、享受生活的重要。同样因为生命的有限,不仅应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以展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还要避免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损害到生命的质量。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换言之,它是不可避免的。它同性教育、艾滋病教育等一样,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恰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会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进而尊重世间万物、芸芸众生。通过生命教育,学生得到的并不是直面死亡的恐惧,而是跨越传统的畏惧心理,站在一种新的高度来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意境,从而达到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撰写遗书显然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项具体措施,而不足以涵盖其全部内容。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尽快完善并推广生命教育的同时,社会各界对此也有必要予以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学会逐步认知并尊重宝贵的生命,从而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来成就自己的一生。(青峰)

责编:李娅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