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汪昌莲:每座房屋都应该是“房坚强”

2014-08-05 10:2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在震中龙头山老街,所有老旧建筑几乎全部变成了废墟。唯有修建于1949年的龙头山供销社三层木楼巍然屹立,只受了一点点“皮外伤”,当时睡在底楼的两个小孩因此而躲过一劫。(8月4日《成都商报》)

  一座拥有65年“房龄”的三层木楼,在这次地震中“巍然屹立”,表明其按严格的设计与施工水准建造,质量过得硬,抗震能力强,是名副其实的“房坚强”。而在“房坚强”的庇护之下,两名熟睡中的小孩逃过了一劫。可见,唯有“房坚强”,才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可否认,云南鲁甸房屋倒塌严重,人员伤亡大,除了地处震中之外,也与房屋质量差不无关系。殊不知,中国房屋本身就“短命”。究其原因,在于耐久性设计标准过低。可以说,过低的设计标准,是潜伏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基因缺陷”。目前我国一般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重要建筑为100年,虽然我国的《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中规定了设计使用年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设计、施工单位将规范的最低要求作为唯一标准。至于农民自建的房屋,更是简陋不堪,毫无“标准”可言,一旦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可见,设计标准过低,加之部分房屋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是导致我国房屋大都“经不住打击”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偏低,常常一块预制板的滑落就能引发连续倒塌。由于缺乏可靠的构造及连接措施,我国的建筑不仅使用寿命短,而且很容易在灾害作用下发生多米诺骨牌似的连续倒塌,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76年唐山地震时摧毁当地房屋21万幢,而同样7.8级的地震在1985年袭击智利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因当地房屋有较强抗震能力,死亡仅150人。

  因此,这座拥有65年“房龄”的三层木楼,给灾后重建一个有益启示:无论是公房还是私房,每一座房屋都应该成为“房坚强”。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好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建设技术和经验,保证灾后重建的房屋既能“长命百岁”,又能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汪昌莲)

责编:刘大彬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