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比占7成,警惕“无害”信贷业务的风险

2017-04-13 09:00 来源:中国网

  日前,五大国有银行发布的年报显示,2016年,5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幅均为三成左右,5家相加共新增个人住房贷款2.9万亿元。除交行外,“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个人住房信贷占全部新增个人贷款的比例,均在七成以上。

  另据《投资者报》报道,在银行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一向被认为是最优质、安全的项目。各家银行都在大力发展。在公布业绩的27家上市银行中,去年个人房贷增量为4.25万亿元,相较2015年全年的2.25万亿元,增幅近九成。

  2016年房地产持续高烧不退,个人住房信贷规模创下“天量”记录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两个“7成”的数据依然让人吃惊不小,即五大行占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高达7成,四大行(除交行)新增长个人住房信贷占全部新增个贷的比例也达7成,俨然是就是靠“房贷”救“信贷”。

  “一房独大”的信贷结构,不仅有可能对产业发展带来“脱实向虚”等隐忧,而且高度依赖房贷的业务结构对金融机构亦是一种高风险。实际上,房贷占比7成引出一个金融领域的“合成谬误”话题,更是值得关注:多家金融机构同时进行的“无害”业务,加总之后也有可能引发不小的宏观波动。

  应该来说,房贷对每个银行而言,是一种低风险信贷业务,是一种“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信贷业务。但日前五大行的2016年成绩单则深刻地揭示出,各个银行“无害”的房贷业务经过加总之后,便有可能形成“合成”风险,为经济增长、防控金融风险、银行经营风险等带了较大的宏观负面影响。

  金融领域“合成谬误”现象并不是房贷的“专利”。最为典型的就是近期颇受关注的“宝能系”“恒大系”等,这些险资就是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运用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和通道超常规加杠杆后对万科、格力等进行举牌。再如,中国股市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快速上涨,股指大幅度飙升,各种资金加杠杆入市,股市大跌后对场内和场外融资、信托、基金乃至银行体系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关联影响和冲击。近期爆发的一些非法集资大案,也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内在缺陷。

  其原因是,在资产多元化大背景下,社会融资渠道增多,银行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越来越小,仅仅关注狭义贷款是控制不住金融、经济风险的。对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监管只针对单一的金融机构,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内在缺陷,但在金融领域,较小的微观风险或是“无害”业务经过机构之间的传递、放大后,却往往有可能“合成”为较大的宏观风险。

  就像房贷一样,房贷对贷款的个人、单一的银行业务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理性选择”,但经过加总后就会出现“一房独大”“天量房贷数据”等非理性疯狂,进而引发“脱实向虚”等并危及实体经济、金融安全的问题,也不可能带来社会合意的结果。

  央行关注到并已经着手整治金融领域的“合成谬误”问题。3月底,央行对银行实施了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大考,首次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MPA考核包括七大方面内容: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同时,MPA关注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等纳入其中,以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我们还应该看到,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目前进入深水区,美元加息引发资本漂移重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呈现多元化、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隐患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带来“合成”金融风险可能性越来越大、宏观风险亦愈加复杂。显而易见,单一的、微观的防控信贷等金融风险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经济、金融环境要求。

  因而,关注类似房贷等“无害”业务所带来的“合成”风险、宏观风险,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防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在提示我们,构建更加综合化的金融监管框架,建立以央行为中心的综合金融监管体制则是治理房贷等金融领域“合成谬误”现象的最根本之策。(盘和林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