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母骑游西藏带来“如何尽孝”的启示

2017-07-06 11:26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骑车游西藏 54岁儿子带着84岁妈妈“终于回来了!”7月1日,宋健挥和84岁的老母亲平安回到乐山。历时17天、行程5000公里,宋健挥用摩托车载着母亲去了一趟西藏,一路经过夹江、洪雅、雅安、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最终地拉萨,在游览拉萨后平安返回。(7月4日《成都商报》)

  孝顺还是冒险,这其实并非问题。“我要去西藏”是母亲一直的梦想,若不能实现则会成为永远的遗憾。能在有生之年圆了这个梦想,有一点冒险也无可厚非。更何况,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若是做足了功课,风险会得到最大化的控制。游完之后平安返回,带母出行的暖闻确实令人感动莫名。

  类似于“带母出行”的事例不在少数,从新闻的角度来讲,已缺乏足够的新鲜元素。比如成都孝子陈录雪为了满足90多岁母亲看遍祖国山山水水的心愿,带母亲周游全国;湖北阳新县仙岛湖看到一个孝子徐新,带着他61岁的半身偏瘫的母亲到野人山游玩,背着母亲一步一步爬山。从这些孝子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不遗余力的精神,以及为满足双亲的愿望,而做出的近乎于极致化的举动,并由此演绎了尽孝的内涵。

  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普遍化的状态下,则无以体现出稀缺性,也不会引发媒体的关注。相反,正是数量稀少才具有了关注的价值。在“忙不过来,有心无力”的理由下,陪伴已变得极为稀缺,更别说为了圆梦而有所放弃。在“常回家看看”都需要用法律来强调,为了让孩子回家而必须诉诸于法律的当下,“带母骑游西藏”则更具备了反衬的效果。

  一度以来,我们都在反思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孝道的滑落,又是什么原因让孝在当下变得极为困难。不可否认,客观因素确实存在,比如带薪休假的难以实现,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会让人心力憔悴而无所顾及。究其根本,还是孝道的价值认知出现了偏差,并由此导致群体性责任的缺失。孝是一种反哺,若是父母对孩子的愿望与诉求,都能无私和无条件的满足,何以轮到孩子去孝顺父母之时,就会用各种客观理由作挡箭牌呢?

  无论基于何种理由,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尽孝等不起,不要等到父母都老了,或者父母不在了,你才想到去尽孝,如此的遗憾注定无以弥补。世上最大的欠缺,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一个人要明白最基本的道理是,百善孝为先,你只有懂得孝顺并践之于行,才会实现代际传承。因而,尽孝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种法定义务,不仅是个体之责,更是社会之责。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真正的大孝,是对父母的尊重,心系其想,念之所念,于是才有了“父母在,不远行”的古训,也有了“父母在,不过生”的传统。在这个功利而浮躁的社会,带母骑游西藏带来“如何尽孝”的启示,尽孝没有形式之限,却有时间的限定。只有勇于付出并心中存畏,则再客观的困难也动摇不了尽孝的决心,超越常规的行动才会付诸实践。

  时代变迁下,一切标准都可能发生改变,孝的精神和本质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在父母还健在时候,多给他们,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些机会。不要等到某一天,父母已然老去,才发现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太少,还有很多尽孝的设想没有兑现,以至于抱憾不已,给自己留下永远的痛。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个道德下滑的时代,重新倡导和培育孝道,其实是在重构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是在寻找个体的内心和谐和全社会的共同福祉。(作者:堂吉伟德)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