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万岗位”改良中国就业生态

2017-09-19 09:29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9月15日,全国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直接间接创造3300万就业”成为会议亮点。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介绍说:该平台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就业成功的典型。包括大学生、女性、边缘者和农村青年,譬如淘宝上有16万的残疾人开设网店,在平台一年的销售额为124亿。

  就业乃民生之本。这话老生常谈,却是万古真理。有人在热议“海归”身价降温,因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54万、归国人数超过43万”;有人在担心“隐孕”坏了江湖规矩,因为法律保护背后的职场碰瓷现象,加剧了诚信缺失……这些冷暖自知的职场故事,背后是2017年并不淡定的就业形势。就在几天前,央行网站发布了《2017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36.5%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因为就业难,才要更上心、才会更敏感。

  所谓就业难,大抵是难在两个方面:一是饭碗总量有限,劳动力进入“买方市场”年代;二是有限的饭碗无法完全公平合理的配置,出现一些结构性失业现象。说这些常识的目的,是在于剖析新实体经济对中国就业大局的改良意义。新实体经济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作用,让很多人看到了上述新闻中的“3300万就业机会”,这些具体的机会和岗位,固然是真金白银的努力,但在数字之外,网约车、电商等新经济形态对就业生态的改良,是更为难能可贵的部分。

  这种改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包容性就业”的近乎零门槛的游戏规则中,让女性、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有了对等的就业竞争权。

  二是这种就业本身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乘积效应。央媒曾点赞电商携手美的、华为、海尔、小米等制造企业进入“百亿俱乐部”。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零售回暖,2300家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3%。这些喜人的变化,与线上线下就业生态的改良有着必然的逻辑关联。更重要的是,在新经济的创业生态中,传统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乃至星座血型歧视等全都消失不见。这些现象对于整个就业生态来说,无疑是积极而乐观的改变。

  创造无限可能的平台型就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的梦工厂。某种意义上说,人社部门用大数据点赞阿里平台对中国就业的促进作用,也许意义并不只是在于可感可见的“3300万”这个数字。传统工业年代的千人一面型就业,正在向千人千面转变;传统招聘模式下的就业杠杆,正在朝“拆墙透绿”转身……一句话,就新实体经济对就业的支撑作用而言,给饭碗固然重要,构建新规则更为要紧。(作者:邓海建)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