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网络直播,只是草率的教学伪创新

2017-09-27 09:49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80后青年教师黄超怎么也没想到,因为在网络上直播课堂内容,自己一夜间成了“网红”,迎接他的虽然有鲜花和掌声,但也有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由于自己的课堂直播引起了广泛争议,他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快,课堂直播活动被校方紧急叫停,所有上传视频也一并下架。同时,该校声明也强调,黄超善于创新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点是好的”。

  课堂直播的新鲜尝试,自爆红伊始便宣告完结。这一短暂的教学“试验”,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成功经验,反倒引发了诸般争议。作为整个事件的发起者,教师黄超显然难掩落寞和委屈。校方虽然评价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似乎更像是一种照顾情绪的安慰之语。相较于外界对于黄超的质疑与攻击,其所在学校的发声显得孱弱而游移。这场并不成功的课堂创新,尽管被迅速叫停,却仍然给公众留下了足够的回响空间。这其中,就有一部分声音提到了教师可能会用直播谋取私利。

  的确,直播打赏的模式,为家长给教师“输送利益”打开了方便之门。从现实来看,黄超也确实收到了“礼物”,尽管金额微不足道,但终究还是给人留下了口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此举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教师做微商,在朋友圈卖货给家长等做法,其本质都有利用职务影响力谋取私利之嫌。也许黄超出于个体道德自觉没有对此有算计,可是“课堂直播”可能触发的经济纠葛,却是不得不正视的风险。

  其实,除了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课堂直播”自身的必要性,更是为人所质疑。从现实反馈来看,“课堂直播”最大的功能无非在于,让家长可以随时看到孩子的实时画面,这貌似对学生认真上课构成了某种无形的督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做法也意味着整个课堂都被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这对于个体的隐私权利无异于是一种侵犯。另外,动辄通过屏幕监视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也是一种“过度监护”。

  将网络直播引入课堂,到底有没有经过审慎论证,这着实存在着很大的疑问。有多少教学创新,是为创新而创新。不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兴的流行事物或技术手段,始终充斥着一种原始的“转化焦虑”,似乎非要将之嫁接到课堂语境下尝试一番才心安。从之前的平板电脑教学到如今的课堂直播,这些草率的“创新”从本质上说都是形式主义的“伪创新”。其不仅未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反倒让课堂一次次沦为了试验品。对此,必须厘清利害。(作者:然玉)

责编:王庆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