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是小而美的生态观念进步

2017-10-20 10:03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近日,有北大师生在社交平台上提出了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等保持校园生物多样性措施的构想,相关文章引发部分北大网友的热议。北大校方表示,学校已经了解到了部分师生的提议,目前针对包括“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提议进行论证。记者了解到,师生们提出的“校园自然保护小区”面积约为42.5公顷,在构想中,“自然保护小区”的部分区域会停止清理枯木、落叶,不打除草剂等农药,从而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效果。

  校园自然保护小区虽无可借鉴的先例,但是在北京大学却早就有迹可循。据悉,目前北大校园内监测到的动物有300多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濒危动物。除此以外,未名湖区域也被认为几乎浓缩了东亚平原湿地景观的所有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大校园本身就是一套完整而丰富的自然系统,其中的某些区域更是具备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设立小规模、微缩版的自然保护区,既体现了一所大学与生俱来的人文性,更是其履行生态保护责任的切实行动。

  自然保护小区的创意,当然是相较于正统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而言的。如果说后者的典型特征是大范围、空间连片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那么前者则更多是“小而美”并且具备相对可观的物种密度与多样性。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多由官方圈定、施行公共保护,自然保护小区主要还是诉诸于关联群体的自我定义和自发保护。北大师生主动提出设立校园保护小区,正是出于一种保护校内生态的强烈使命感。

  高校内的自然保护小区,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更是一套行为价值标准。划定数十公顷的保护范围只是第一步,而更重要的还是推行一系列更具环境友好性的人类行为规范。按照设想,在自然保护小区里,将不打农药、不清理枯木落叶,这背后所传递的理念就是,尊重自然的原生演进,减少人类活动的过度介入,避免人力对生态的非必要影响——将“人类退出”的环境保育思想,引入对校内景观的管理,这无疑是理念上的一大进步。

  一直以来,校内的自然资源都被当作是绿化景观,一直处于人类审美偏好和实用性需求的宰制之下。在这种思维下,许多校园内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常常遭到破坏,远没有发挥其对区域环境系统的涵养功能。而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设想,正是对上述这种由来已久的错误观念的有力纠偏。以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取代校内绿化带的狭隘认知,打造并维护小而美的内部生态圈,才是真正不辜负一方水土、一片风景。(作者:然玉)

责编:王庆河